大徐本
卷别卷二下反切徒耐切頁碼第53頁,第28字續丁孫
逮
唐逮,及也。从辵隶聲。
鉉注臣鉉等曰:或作迨。
附注鈕樹玉校錄:「《韻會》兩引,並無『唐逮』二字。《一切經音義》卷一、《華嚴經音義》卷四十六引及《玉篇》注竝作『及也』,則唐逮二字蓋後人增。」段玉裁注:「《隶部》曰:『隶,及也。』此形聲包會意。」章炳麟《小學答問》:「隶逮亦本一字,古文當祇作隶,自孳乳作逮。」
小徐本
段注本
卷别卷二下反切徒耐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287頁,第5字許惟賢第128頁,第11字
唐逮,
段注逗。
及也。
段注唐逮雙聲。葢古語也。《釋言》曰:遏遾逮也。《方言》曰:東齊曰蝎。北燕曰噬。逮通語也。
从辵。隶聲。
段注《隶部》曰隶,及也。此形聲包會意。徒耐切。古音在十五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及也。
唐、逮雙聲。
逮及。隶捕。唐、逮雙聲。
及也。隶捕。
白话解释
逮,唐逮,抓住。字形采用“辵”作边旁,采用“隶”作声旁。
字形解说
金文從又持尾,會追捕野獸抓到了的意思,為「逮」之本字。戰國文字疊加義符「辵」,強調追捕的行動義,全字也就變成從辵、隶聲,聲符兼義,篆文、楷書同。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段注正篆
字形演变

郭.語1.75(楚)

說文‧辵部

睡虎地簡13.70(隸)秦

相馬經4上(隸)西漢

相馬經34下(隸)西漢

楷書
附检字
唐逮,及也。从辵隶聲。臣鉉等曰:或作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