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的说文解字解释
考
kǎo老部 部 6画 U+8003
大徐本
卷别卷八上反切苦浩切頁碼第275頁,第15字續丁孫
考
異體𦒱
老也。从老省,丂聲。
附注《說文新證》:「甲骨文、早期金文老考同字。金文何尊、卿尊逕書為『老』,而義為『父考』。沈子它簋以下,手杖形漸漸聲化為『丂』,遂與『老』字分化,而仍時時通用,此即典型之轉注。叔角父簋从口,考聲,仍為『父考』義。」
小徐本
卷别卷十六反切刻保反頁碼第705頁,第7行,第2字述
老也。從老省,丂聲。
段注本
卷别卷八上反切苦浩切古音第二部頁碼第1592頁,第2字許惟賢第697頁,第6字
老也。
段注凡言壽考者,此字之本義也。引伸之爲成也。《考槃》、《江漢》、《載芟》、《絲衣・毛傳》是也。凡《禮記》皇考,《春秋》考仲子之宫皆是也。又假借爲攷字。《山有櫙》弗𡔷弗考傳曰考,擊也是也。凡言考挍,考問字皆爲攷之假借也。
从老省。丂聲。
段注苦浩切。古音在三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古稱父為考,今稱父為老子。考擊之考當作攷(與敲音近)。考據亦當作攷(攷、敲同,敲實為攷據)。攷與考意亦同。考成者,攷丁也,敲釘則攷實矣,考與攷即敲義,父同考,以手持杖敲子也。
老也,引申訓「成」,《尚書》「三載考續」。
字形解说
甲骨文之,從「老字的省形」、丂聲。從老為形,以表為老人;丂義是氣流上出而不順,以示老人氣息微弱,在此為其音讀兼表義。金文之
、戰國文字之
,因承甲文之形而來。篆文作
,形體整齊,更可看出從老省、丂聲。字經隸書,體變作
、
、
,頗失其形,楷書沿之隸書第一例以定體。以上諸形,都從老省形、丂聲。在六書中屬於形聲。考和老字的意義相同,聲音又疊韻,所以考應是老的轉注字。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段注正篆
字形演变

後2.35.2(甲)

前4.46.1(甲)

乙8896(甲)

前2.2.6(甲)

掇2.151(甲)

後2.35.5(甲)

𣄰尊(金)西周早期

卿尊(金)西周早期

沈子它簋蓋(金)西周早期

曶壺蓋(金)西周中期

臣諫簋(金)西周中期

木斤尊(金)西周中期

□叔買簋(金)西周晚期

叔向父禹簋(金)西周晚期

師害簋(金)西周晚期

郃夗口簋(金)西周晚期

伯公父簠(金)西周晚期

叔角父簋(金)西周晚期

王子午鼎(金)春秋晚期

叔之仲子平鐘(金)春秋晚期

王孫遺者鐘(金)春秋晚期

蔡侯盤(金)春秋晚期

其次句鑃(金)春秋晚期

齊陳曼簠(金)戰國早期

中山王昔鼎(金)戰國晚期

郭.唐.6(楚)

說文‧老部

睡.日乙238(隸)秦

橐泉宮行鐙(隸)西漢

熹.書.洛誥(隸)東漢

武梁祠畫象題字(隸)東漢

正直殘碑(隸)東漢

楷書
附检字
老也。从老省,丂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