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的说文解字解释
炙
zhì炙部 部 8画 U+7099
大徐本
小徐本
卷别卷十九反切之射反頁碼第820頁,第2行,第1字述
炙肉也。從肉在火上。
鍇注臣鍇曰:「會意。」
鍇注又按:炙字,別《有部》注云:「炮肉也。從月在火上。凡炙之屬,皆從炙。之石反。」此疑誤收。
卷别卷十九反切眞石反頁碼第830頁,第7行,第1字述
炮肉也。從肉在火上。凡炙之屬,皆從炙。
反切………頁碼第831頁,第1行,第1字述
籒文。
鍇注臣鍇曰:「今東京文作此字。」
段注本
卷别卷十下反切之石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1961頁,第1字許惟賢第858頁,第1字
炙肉也。
段注炙肉各本作炮肉。今依《楚茨》傳正。《小雅・楚茨》傳曰:炙,炙肉也。《瓠葉傳》曰:炕火曰炙。《正義》云:炕,舉也。謂以物貫之而舉於火上以炙之。按炕者俗字。古當作抗。《手部》曰抗扞也,《方言》曰抗縣也是也。《瓠葉》言炮,言燔,言炙。傳云:毛曰炮。加火曰燔。抗火曰炙。燔炙不必毛也。抗火不同加火之逼近也。此毛意也。箋云:凡治兔之首宜。鮮者毛炮之。柔者炙之。乾者燔之。此申毛意也。然則鳧鷖,《楚茨》、《行葦》燔炙並言。皆必《異義》。《生民》傳曰:傅火曰燔。貫之加於火曰烈。貫之加於火,卽抗火也。《生民》之烈,卽炙也。《禮運》注曰:炮,裹燒之也。燔,加於火上也。炙,貫之火上也。三者正與《瓠葉傳》相合。然則炙與炮之別異又可知矣。許宗毛義。故炙下云炙肉也。用《楚茨》傳爲文。卽《瓠葉傳》之抗火曰炙也。不用《瓠葉》而用《楚茨》者,其字从肉。故取炙肉之文也。《火部》曰熹炙也,炮毛炙肉也,𤇯炮炙也,𤎯置魚筒中炙也皆是。其引申之義爲逼近熏炙。如《桑柔》傳曰赫,炙也是。
从肉在火上。
段注有丳貫之加火上也。此可以得抗火之意。之石切。古音在五部。炙讀去聲則之夜切。一義一字耳。或乃別其義併異其形。長孫訥言曰:差之一畫。詎惟千里。見炙从肉。莫問厥由。輒意形聲。固當从夕。及其晤矣。彼乃乖斯。若靡馮焉。他皆倣此。據此知小徐本《火部》有炙字。云炙也。从火,夕聲。葢唐以前或用羼入許書。
凡炙之屬皆从炙。
籒文。
段注徐鍇曰:今《東京文》有此字。豈謂《東京賦》與。今《文𨕖・東京賦》作燔炙。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意。
白话解释
炙,炮肉。字形采用“肉”作边旁,像生肉放在火上。所有与炙相关的字,都采用“炙”作边旁。,是籒文写法的“炙”。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篆文,從「肉」在「火」上,表示用火烤肉。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說文》中另收有籀文,於「炙」的右邊加上一個像木上穿肉串的樣子。隸書、楷書都從篆文來。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藤花榭本重文

段注正篆

段注重文
字形演变

說文籀文

說文‧炙部

睡.日甲21背(隸)秦

一號墓竹牌40(隸)西漢

長沙砂子塘西漢墓木封泥匣(隸)西漢

武梁祠畫象題字(隸)東漢

楷書
附检字
炮肉也。从肉在火上。凡炙之屬皆从炙。(𤐬)籀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