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的说文解字解释
淮
huái水部 部 11画 U+6DEE
大徐本
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一反切戶埋反頁碼第889頁,第3行,第1字述
水,出南陽平氏桐柏大復山,東南入海。從水隹聲。
鍇注臣鍇按:《漢書》:「桐柏大復山,在平氏縣東南,淮水所出,東南至淮陵入海,過郡四行三千里青州川。」按:淮源初涌出,復潛流三千里,然後長騖東北,經大復山,從義陽郡北,東過江夏平春縣北;又東過新息縣南、期思縣北,至原鹿縣南,與汝水合;東北至九江壽春縣東,北與肥水合;東至當塗縣北,與渦水合;東北至下邳淮陰縣,與泗水合;東至廣陵淮浦縣,西入海也。
段注本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戸乖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2127頁,第1字許惟賢第928頁,第2字
淮水。出南陽平氏桐柏大復山。東南入海。
段注南陽郡平氏,二志同。今河南南陽府桐柏縣縣西北四十里有故平氏城。《前志》平氏下曰:《禹貢》桐柏大復山在東南。淮水所出。至淮陵入海。過郡四。行三千二百四十里。《水經》曰:淮水,出南陽平氏縣胎簪山。東北過桐柏山。東過江夏,廬江,九江,不邳諸郡。至廣陵淮浦縣入於海。按桐柏大復,以四字爲山名。《漢志》、《說文》、《風俗通》,酈注皆云桐柏大復山。應劭注《地理志》云:復陽縣在桐柏大復山之陽是也。後世地志析爲二山。乃非是。《禹貢》祇云桐柏,省言之也。古經史所舉之山皆舉其全勢。後人乃以一支一節當之。若《水經》所謂胎簪,亦卽桐柏耳。作《水經》者別爲二。亦非也。今淮水出河南桐柏縣桐柏山。東流經羅山縣,眞陽縣,息縣,固始縣,光州。又入江南畍。經潁州府,霍邱縣,潁上縣,壽州,懷遠縣,鳳陽府,臨淮縣,五河縣,盱眙縣,泗州。至淸河縣合於河。經山陽縣,阜寧縣,安東縣。至雲梯關入於海。古水道河於冀州入海。不與淮同入海。淮之古水道今未有異。淮自平氏至入海,大致東北行。東多北少。許云東南,南字誤。
从水。隹聲。
段注戶乖切。十五部。按《禹貢》濰水,《漢書》作維水。其作淮者,誤。
白话解释
淮,河流。源出南阳平氏桐柏大复山,东南方注入东海。字形采用“水”作边旁,“隹”是声旁。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段注正篆
字形演变

前2.16.2(甲)

彔戈冬卣(金)西周中期

戈冬方鼎(金)西周中期

上(2).容.25(楚)

說文‧水部

縱橫家書116(隸)西漢

邗江王奉世墓神靈名位牘(隸)西漢

淮源廟碑(隸)東漢

史晨碑(隸)東漢

楷書
附检字
水。出南陽平氏桐柏大復山,東南入海。从水隹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