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的说文解字解释
斜
xié斗部 部 11画 U+659C
大徐本
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七反切似車反頁碼第1105頁,第2行,第2字述
杼也。從斗余聲。讀若荼。
段注本
卷别卷十四上反切似嗟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2871頁,第2字許惟賢第1248頁,第1字
抒也。
段注抒各本从木。今正。《手部》曰:抒者,挹也。挹者,抒也。《水部》浚,抒也。《革部》𩌑,所以抒井也。《臼部》舀,抒臼也。凡以斗挹出之謂之斜。故字从斗。音轉義移。乃用爲衺。俗人乃以人之衺正作邪。物之衺正作斜。其可𣢑有如此者。
从斗。余聲。讀若荼。
段注荼當作余。今似嗟切。古音在五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抒(舒同)也,有斜意,故引申為衺正之衺。
抒也。「大圭杼上」,抒上者,衺上也,故引申亦為衺正之衺,余、予音義皆同,斜、抒可算一字。
抒也。「大圭抒上」,抒上,衺上也。故斜亦可引申為衺正字。斜、抒同,以余、子同故也。
白话解释
斜,舀出。字形采用“斗”作边旁,采用“余”作声旁。读音像读“荼”旁。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篆文,楷書與之同形,都是從斗、余聲。「斗」為量器,作為形符,表示義與量斗有關;「余」為舒緩的語氣,於此作為不示義的聲符,表示音讀。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段注正篆
字形演变

說文‧斗部

寶鷄漢印(隸)西漢

楷書
附检字
杼也。从斗余聲。讀若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