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的说文解字解释
志
zhì心部 部 7画 U+5FD7
大徐本
卷别卷十下反切職吏切頁碼第350頁,第1字續丁孫
𢗍
異體志、𢖽
意也。从心𡳿聲。
附注段玉裁注:「此篆小徐本無,大徐以『意』下曰『志也』補,此為十九文之一……許《心部》無『志』者,葢以其即古文『識』而『識』下失載也。」
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反切職吏切頁碼第850頁,第3行,第1字述
意也。從心之聲。
段注本
卷别卷十下反切職吏切古音第一部頁碼第2006頁,第1字許惟賢第876頁,第3字
意也。从心㞢。㞢亦聲。
段注按此篆小徐本無。大徐以意下曰志也補此爲十九文之一。原作从心之聲。今又增二字。依大徐次於此。志所以不錄者《周禮》保章氏注云:志古文識。葢古文有志無識。小篆乃有識字。保章注曰:志古文識。識,記也。《哀公問》注曰:志讀爲識。識,知也。今之識字,志韵與職韵分二解。而古不分二音。則二解義亦相通古文作志。則志者,記也,知也。惠定宇曰:《論語》賢者識其大者,蔡邕石經作志。多見而識之,《白虎通》作志。《左傳》曰以志吾過。又曰且曰志之。又曰歲聘以志業。又曰吾志其目也。《尙書》曰若射之有志。《士喪禮》志矢注云志猶擬也。今人分志向一字。識記一字。知識一字。古衹有一字一音。又旗幟亦卽用識字。則亦可用志字。《詩・序》曰: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爲志。發言爲詩。志之所之不能無言。故識从言。《哀公問》注云志讀爲識者,漢時志識已殊字也。許《心部》無志者,葢以其卽古文識而識下失載也。職吏切。一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意也,即識之古文,後人作誌。
即識之古文。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段注正篆
字形演变

說文‧言部

武威簡.泰射61(隸)西漢

朱曼妻薛買地券(篆)東晉

楷書
附检字
意也。从心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