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徐本
小徐本
卷别卷三反切況于反頁碼第131頁,第7行,第2字述
驚也。從口于聲。
鍇注臣鍇曰:「亐,語之舒也。當言亐亦聲,誤也。」
鍇注又按:亏字部復有𠮱字,云:「驚語也。從口,從于,于亦聲。」臣鍇以爲在于部,當言:「從于,從口。」今旣與口部之𠮱同形同義而在兩處,疑一處誤,多之。《尚書》群臣舉鯀,帝曰:「𠮱咈哉!」驚怪群臣舉此人也。𠮱,于也。
段注本
白话解释
吁,惊呼。字形采用“口”作边旁,“于”作声旁。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篆文,從頁、籥(ㄩㄝˋ yuè)聲。從「頁」,表示人;「籥」表示音讀,也兼表聲音的意思。楷書從篆文來。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段注正篆
字形演变

吳王光鑑(金)春秋晚期

蔡侯墓殘鐘四十七片(金)春秋晚期

郭.語2.16(楚)

郭.語2.15(楚)

說文‧口部

漢印徵西漢

譙敏碑(隸)東漢

楷書
附检字
驚也。从口于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