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部首笔画五行 › 吁的康熙字典意思解释

吁的康熙字典意思解释

口 部 6画 正文・丑集上

正文・丑集上

口部

6画,

U+5401

𠮲

康熙字典原文

古文: 𠮲

唐韻》:况于切;《集韻》、《韻會》:匈于切,𡘋音訏。說文》:驚也。玉篇》:疑怪之辭也。廣韻》:嘆也。書・堯典》:帝曰:吁!嚚訟,可乎。詩・周南》:云何吁矣。

又,留吁,赤狄別種。春秋・宣十六年》:晉人滅赤狄、甲氏及留吁。又,省作于。詩・周南》:于嗟麟兮。〈召南〉:于嗟乎騶虞。

又,《集韻》:雲俱切,音迂 —— 義同。

又,《集韻》、《正韻𡘋休居切 —— 與噓同。王充《論衡》:猪馬以气吁之。

又,《廣韻》、《集韻𡘋王遇切,音芋 —— 義同。

說文》本作

康熙字典注解

〔吁〕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丑集上,康熙部首是口部

〔吁〕字是多音字,拼音是xū、yù,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口、于,五行属

〔吁〕字造字法是形声。从口,于声。本义是表示惊怪、不然、感慨等。

〔吁〕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xū] ⑴ 叹息⑵ 叹词,表示惊疑 [yù] ⑴ 为某种要求而呼喊

CopyRight ©2025 在线字典网[www.zidianzx.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说明:本网站所收集内容来自网友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