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的说文解字解释
佩
pèi人部 部 8画 U+4F69
大徐本
小徐本
段注本
卷别卷八上反切蒲妹切古音第一部頁碼第1462頁,第2字許惟賢第642頁,第2字
大帶佩也。
段注大帶佩者,謂佩必系於大帶也。古者有大帶,有革帶。佩系於革帶。不在大帶。何以言大帶佩也。革帶統於大帶也。許於《糸部》之紳,《革部》之鞶皆曰大帶。實則紳爲大帶,鞶爲革帶也。佩者,《內則》左右佩用是。
从人凡巾。
段注从人者,人所以利用也。从凡者,所謂無所不佩也。从巾者,其一耑也。蒲妹切。古音在一部。俗作珮。
佩必有巾。故从巾。
段注故字依《韵會》補。《巾部》之𢁥帥也。說从巾之意。
巾謂之飾。
段注《巾部》曰:飾,㕞也。《又部》曰:㕞,飾也。飾拭古今字。巾以飾物。故謂之飾。《禮經》詳帨。《左氏》偁率巾者,冣切於用者也。故《倉頡》製佩帶二文皆箸巾。
白话解释
佩,宽大衣带上所佩带的饰物。字形采用“人、凡、巾”会义。佩物必系巾,佩物系巾,这称为“饰”。
字形解说
金文作,由「人」、「凡」、「巾」三字構成。從人,表示人身佩物;從
(凡),甲骨文作
,像方槃之形,乃槃的初文,在此則為鞶的假借,示繫於大帶的鞶帶;從巾,示佩帶之義。會三字而得繫於大帶上的佩帶之義(《文字析義》,P.261),戰國文字承之。篆文承自戰國文字,
變作「
」,失其原形。隸書承自戰國文字,
形二邊向下延伸。楷書沿之而定體。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段注正篆
字形演变

𤼈簋(金)西周中期

頌壺(金)西周晚期

善夫山鼎(金)西周晚期

說文‧人部

睡.日甲146(隸)秦

縱橫家書277(隸)西漢

漢印徵西漢

楷書
附检字
大帶佩也。从人从凡从巾。佩必有巾,巾謂之飾。臣鉉等曰:今俗别作珮,非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