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徐本
卷别卷四下反切古忽切頁碼第128頁,第8字續丁孫
骨
肉之覈也。从冎有肉。凡骨之屬皆从骨。
附注林義光《文源》:「冎者,骨形。象肉附於冎。」饒炯部首訂:「冎即骨之象形字,因形不顯義,而骨乃加肉以箸之也。人身惟頭多骨,故篆象人頭隆骨。」
小徐本
段注本
白话解释
骨,肌肉所依附的坚硬组织。采用“冎”作字根,像是“冎”的框架上长有肌肉。所有与骨相关的字,都采用“骨”作边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三例,均像人骨的樣子,僅繁簡不同而已,屬象形。戰國文字第一例,上像骨形,下增「肉」為形,以示為「人骨」;第二例和第一例相同,僅在骨內增添紋路,更像骨形,篆文即承此形而來,由象形演變成從肉、冎聲,而聲符表義。隸書承自篆文之形,僅骨紋不同而已,不影響其音、義。楷書之形又貼近篆文之形。自戰國文字以下諸形,都以肉為形,以冎為聲。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段注正篆
字形演变

粹1306(甲)

掇1.432(甲)

冎父□斝(金)商代晚期

包2.263(楚)

仰25.30(楚)

說文‧骨部

睡.日甲55背(隸)秦

足臂灸經5(隸)秦

縱橫家書200(隸)西漢

老子甲36(隸)西漢

相馬經2下(隸)西漢

魏上尊號奏(隸)曹魏

楷書
附检字
肉之覈也。从冎有肉。凡骨之屬皆从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