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说文解字 › 骨的说文解字解释

骨的说文解字解释

骨部 部 9画 U+9AA8

gǔ,gū

骨部

9画

U+9AA8

古忽切

大徐本

卷别卷四下反切古忽切頁碼128頁,第8

骨肉之覈也。从冎有肉。凡骨之屬皆从骨。

附注林義光《文源》:「冎者,骨形。象肉附於冎。」饒炯部首訂:「冎即骨之象形字,因形不顯義,而骨乃加肉以箸之也。人身惟頭多骨,故篆象人頭隆骨。」

小徐本

卷别卷八反切古沒反頁碼331頁,第3行,第1

骨肉之覈也。從冎有肉。凡骨之屬,皆從骨。

鍇注臣鍇曰:「覈,核也。」

段注本

卷别卷四下反切古忽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656頁,第2許惟賢293頁,第1

骨肉之覈也。

段注《西部》而。覈,實也。肉中骨曰覈。蔡邕注《典引》曰:肴覈,食也。肉曰肴。骨曰覈。《周禮》。丘陵,其植物宜覆物。注云:核物,梅李之屬。《小雅》。殽核維旅。箋云:豆實菹醢也。籩實有桃梅之屬。按覈核古今字。故《周禮》經文作覈注文作核。古本皆如是。詩殽核,蔡邕所據《魯詩》作肴覈。梅李謂之覈者,亦肉中有骨也。

从冎。有肉。

段注去肉爲冎。在肉中爲骨。古忽切。十五部。

凡骨之屬皆从骨。

白话解释

骨,肌肉所依附的坚硬组织。采用“冎”作字根,像是“冎”的框架上长有肌肉。所有与骨相关的字,都采用“骨”作边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三例,均像人骨的樣子,僅繁簡不同而已,屬象形。戰國文字第一例,上像骨形,下增「肉」為形,以示為「人骨」;第二例和第一例相同,僅在骨內增添紋路,更像骨形,篆文即承此形而來,由象形演變成從肉、冎聲,而聲符表義。隸書承自篆文之形,僅骨紋不同而已,不影響其音、義。楷書之形又貼近篆文之形。自戰國文字以下諸形,都以肉為形,以冎為聲。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篆体字形

  • 字形演变

  • 附检字

    肉之覈也。从冎有肉。凡骨之屬皆从骨。

    CopyRight ©2025 在线字典网[www.zidianzx.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说明:本网站所收集内容来自网友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