顆的说文解字解释
顆
kē頁部 部 17画 U+9846
大徐本
小徐本
段注本
卷别卷九上反切苦惰切古音第十七部頁碼第1671頁,第1字許惟賢第733頁,第5字
小頭也。
段注引伸爲凡小物一枚之偁。珠子曰顆,米粒曰顆是也。《賈山傳》。蓬顆蔽𠣥。晉灼曰:東北人名土塊爲蓬顆。按此卽《淮南書》,宋玉《風賦》之堁字。許注《淮南》曰:堁,塵塺也。
从𩑋。果聲。
段注苦惰切。十七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凡物小者皆从果聲。「果下馬」者,果,小也。顆首,小首也。蓬顆(顆乃塊之假字耳)。
小頭也。凡从果聲字皆有小義,如「果下馬」者,小馬也。舜妹曰「婐首」亦=顆,小首也。蓬顆之顆段谓是堁字之耤,然堁字《說文》所無,當是與塊字雙聲而借耳。
小頭也。凡从果聲字概有小意,如「果(=小)下馬」;又舜妹曰顆首,蓋古人往往以形取名也。
白话解释
颗,小头。字形采用“页”作边旁,采用“果”作声旁。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篆文。《說文‧頁部》:「顆,小頭也。从頁、果聲。」頁的本義是「頭」,從頁,表示和頭的形狀相關;從果,表示音讀,此是不示義的聲符,本義是小頭,即小而圓的物件。在六書中屬於形聲。規範字作颗。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段注正篆
字形演变

說文‧頁部

蒼頡篇10(隸)西漢

漢印徵補西漢

楷書
附检字
小頭也。从頁果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