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说文解字 › 顯的说文解字解释

顯的说文解字解释

頁部 部 23画 U+986F

xiǎn

頁部

23画

U+986F

呼典切

大徐本

卷别卷九上反切呼典切頁碼294頁,第22

顯頭明飾也。从𩑋𣊡聲。

鉉注臣鉉等曰:㬎,古以爲顯字,故从𣊡聲。

附注林義光《文源》:「顯,訓頭明飾無所考。《說文》:『㬎,眾𣁋杪也。从日中視絲,古文以為顯字。』日中視絲,正顯明之象。……象人面在日下視絲之形。絲本難視,持向日下視之乃明也。」

小徐本

卷别卷十七反切呼衍反頁碼736頁,第5行,第1

顯頭明飾也。從頁𣊡聲。

鍇注臣鍇曰:「頁,頭也。若具列物數,一頭二頭也。會意。」

段注本

卷别卷九上反切呼典切古音第十四部頁碼1686頁,第1許惟賢739頁,第5

顯頭朙飾也。

段注故字从頁。飾者,妝也。《女部》曰妝,飾也是也。頭明飾者,冕弁充耳之類。引伸爲凡明之偁。按㬎謂眾明。顯本主謂頭明飾。乃顯專行而㬎廢矣。《日部》㬎下曰:古文以爲顯字。由今字假顯爲㬎。乃謂古文假㬎爲顯也。此古今字之變遷。所必當深究也。

𩑋。㬎聲。

段注此舉形聲包會意。呼典切。十四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頭明飾也。既有㬎字,顯字亦可不造。《爾雅》顯訓代(今年代明年,今日代明日)。「丕顯哉」文王謨;丕承(承接)哉,武王烈」、「不顯」、「不承」,顯皆訓代。《經義述聞》顯訓明,承假仍訓美,較不妥。

頭明飾也。㬎(通言,衆明),顯(别言,專指頭明飾)。凡訓明之字皆有代意,如明日(代今日)、明年(代今年)。顯亦訓代,(《爾雅》訓顯為代),如《書》:「丕顯哉,文王謨;丕承(䚮之借。䚮,繼也?)哉,武王烈」,及「不顯」、「不承」,顯皆訓代也,蓋與承字同義,《經義述聞》所解非也。

訓明,故又訓代。明年代今年,明日代今日也。「丕顯哉」、「不(丕)顯」字皆訓代。

白话解释

显,头上突出的装饰物。字形采用“页”作边旁,是声旁。

字形解说

金文從日、從絲、從頁(或從見),像人在日下張目視絲之形。蠶絲纖細,本難察視,人處陽光之下,即如纖細蠶絲,亦可明察秋毫,精微顯明的意思,不言而喻。《說文‧日部》:「,眾微杪也,从日中視絲。古文以為顯字。」眾物微小,由日中視絲,正會合明察眾物之意。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又〈頁部〉:「顯,頭明飾也。从頁、聲。」從頁,與頭部意思相關;從,表示音讀,兼表「著明」、「顯著」之意,本義指弁冕、充耳等鮮明的頭飾。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段玉裁認為「顯」本字作「」,後來借用「顯」,表示「顯著」、「明顯」的意思。戰國文字「」、「顯」兩種構形並存,用作「顯著」、「明顯」義時,多半用「」字。如金文彝銘用語「丕顯」的「顯」,三晉文字作「顯」,戰國楚簡皆作本字「」字。篆文、隸書、楷書都繼承金文和戰國文字。隸書兩束絲下端的線頭,省併為四點。教育部標準字作「顯」;規範字作显,是從宋、元、明、清通俗文學刻本文字,取其輪廓簡化後的整字改換。

篆体字形

  • 字形演变

  • 附检字

    頭明飾也。从頁㬎聲。臣鉉等曰:㬎,古以爲顯字,故从㬎聲。

    CopyRight ©2025 在线字典网[www.zidianzx.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说明:本网站所收集内容来自网友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