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的说文解字解释
陵
líng阜部 部 10画 U+9675
大徐本
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八反切力膺反頁碼第1118頁,第4行,第2字述
大𨸏也。從𨸏夌聲。
段注本
卷别卷十四下反切力膺切古音第六部頁碼第2921頁,第3字許惟賢第1270頁,第3字
大𨸏也。
段注《釋地》、《毛傳》皆曰:大阜曰陵。《釋名》曰:陵,隆也。體隆高也。按引申之爲乘也,上也,躐也,侵陵也,陵夷也。皆夌字之叚借也。久部曰:夌,越也。一曰:夌,徲也。夌徲,卽陵夷也。
从𨸏。夌聲。
段注力膺切。六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夌越。侵夌。
白话解释
陵,高大的山阜。字形采用“左耳旁”,“夌”是声旁。
字形解说
字始見周金文,春秋後有增從土,一般用為人名和地名。地名如「長陵」、「陵亭」、「東陵」、「句陵」、「襄陵」等是,似仍未有作為山阜的用法。字亦見於戰國秦簡和楚簡文字,但亦只作為地名,如「坪陵」、「陵尹」是。明確理解作大山的泛指,見於篆文。字從阜、夌聲。《說文》:「陵,大阜也。」段注:「〈釋地〉、《毛傳》皆曰:『大阜曰陵。』《釋名》曰:『陵,隆也。體隆高也。』按,引申之,爲乘也,上也,躐也,侵陵也,陵夷也,皆夌字之叚借也。夊部曰:『夌,越也。一曰夌,徲也。』夌徲,即陵夷也。」隸楷字形均因承篆文而來。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