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徐本
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八反切艮巷反頁碼第1120頁,第2行,第1字述
下也。從𨸏夅聲。
段注本
卷别卷十四下反切古巷切古音第九部頁碼第2928頁,第3字許惟賢第1273頁,第4字
下也。
段注此下爲自上而下。故廁於隊隕之閒。《釋詁》曰:降,落也。古多叚降爲夅。《夂部》曰:夅,服也。此今人讀下江切之正字。《詩・召南》。我心則降。《毛傳》曰:降,下也。《春秋經》。郕降于齊師。何注曰:降者,自伏之文。又齊人降鄣。《穀梁傳》曰:降猶下也。皆夅之叚借字也。分爲平去韵,而昧其原委矣。以地言曰降,故从𨸏。以人言曰夅,故从夂㐄相承。
从𨸏。夅聲。
段注此亦形聲包會意。古巷切。九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下也。夅,服也。古止有夅字,訓服。引申為下,故《漢書》某處夅,亦書某處下。
白话解释
降,下山。字形采用“左耳旁”(阜),“夅”是声旁。
字形解说
殷商甲骨文,作從阜、從二止倒形,示人由山阜步行下來,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周金文字形承甲文,由多見的「降余多福」、「以降大福」、「上帝降懿德」等例,見周金文降字已習作降下意。戰國竹帛文字亦見降字,用意沿襲,但二倒止形筆畫調整已稍合成夅字,影響篆文。篆文降字誤理解從阜、夅聲,文字結構改為形聲字。隸、楷字形均承篆文而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