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说文解字 › 責的说文解字解释

責的说文解字解释

貝部 部 11画 U+8CAC

zé,zhài

貝部

11画

U+8CAC

側革切

𧵩

大徐本

卷别卷六下反切側革切頁碼205頁,第13

𧵩

異體

𧵩求也。从貝朿聲。

小徐本

卷别卷十二反切側革反頁碼525頁,第1行,第2

𧵩求也。從貝朿聲。

鍇注臣鍇曰:「責者,迫迮而取之也。《史記》:李斯殺二世爲督責之政也。」

段注本

卷别卷六下反切側革切古音第十六部頁碼1124頁,第4許惟賢496頁,第5

𧵩求也。

段注引伸爲誅責,責任。《周禮・小宰》。聽稱責以傅別。稱責,卽今之舉債。古無債字。俗作債。則聲形皆異矣。

从貝。朿聲。

段注側革切。十六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求也,討也。所討之物為責,今為債字(以動詞為名詞)。

求也,討也。所討之物為責,今俗作債(以動詞為名詞)。

白话解释

责,催债。字形采用“贝”作边旁,“朿”作声旁。

字形解说

殷甲骨文有從貝、朿聲字,金祥恆先生始隸作責。唯字只用為方國名,與責任、責求意無涉,更與債、績等用法無關。周金文亦有相同字形,字已隸作責,讀為積〈旂鼎〉,為蹟〈秦公簋〉。戰國《郭店簡‧太一生水》亦見責字,唯屬殘詞。篆文才明確有責求意,從貝、朿聲。《說文》:「責,求也。」段注:「引伸為誅責、責任。《周禮‧小宰》:『聽稱責以傅別。』稱責,即今之舉債,古無債字,俗作債。」隸書字形承篆文。在六書中屬於形聲。楷書字形則可上溯戰國文字。

篆体字形

  • 字形演变

  • 附检字

    求也。从貝朿聲。

    CopyRight ©2025 在线字典网[www.zidianzx.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说明:本网站所收集内容来自网友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