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徐本
小徐本
段注本
卷别卷六下反切側革切古音第十六部頁碼第1124頁,第4字許惟賢第496頁,第5字
求也。
段注引伸爲誅責,責任。《周禮・小宰》。聽稱責以傅別。稱責,卽今之舉債。古無債字。俗作債。則聲形皆異矣。
从貝。朿聲。
段注側革切。十六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求也,討也。所討之物為責,今為債字(以動詞為名詞)。
求也,討也。所討之物為責,今俗作債(以動詞為名詞)。
白话解释
责,催债。字形采用“贝”作边旁,“朿”作声旁。
字形解说
殷甲骨文有從貝、朿聲字,金祥恆先生始隸作責。唯字只用為方國名,與責任、責求意無涉,更與債、績等用法無關。周金文亦有相同字形,字已隸作責,讀為積〈旂鼎〉,為蹟〈秦公簋〉。戰國《郭店簡‧太一生水》亦見責字,唯屬殘詞。篆文才明確有責求意,從貝、朿聲。《說文》:「責,求也。」段注:「引伸為誅責、責任。《周禮‧小宰》:『聽稱責以傅別。』稱責,即今之舉債,古無債字,俗作債。」隸書字形承篆文。在六書中屬於形聲。楷書字形則可上溯戰國文字。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段注正篆
字形演变

乙124(甲)

乙1545(甲)

小臣午口方鼎(金)商代晚期

旂鼎(金)西周早期

兮甲盤(金)西周晚期

秦公簋(金)春秋中期

郭.太.9(楚)

包2.146(楚)

說文‧貝部

睡虎地簡25.41(隸)秦

老子甲91(隸)西漢

相馬經73上(隸)西漢

校官碑(隸)東漢

楷書
附检字
求也。从貝朿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