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的说文解字解释
負
fù貝部 部 9画 U+8CA0
大徐本
卷别卷六下反切房九切頁碼第205頁,第1字續丁孫
負
恃也。从人守貝,有所恃也。一曰受貸不償。
附注段玉裁注:「會意。」
蔣注案:从人或疑當作从刀,由賴字可證。然《五經文字》謂以人爲刀者非。此亦絕字不从色之例歟?
小徐本
段注本
卷别卷六下反切房九切古音第一部頁碼第1122頁,第1字許惟賢第495頁,第3字
恃也。
段注《左傳》曰:昔秦人負恃其眾。貪於土地。逐我諸戎。《孟子》曰:虎負隅。莫之敢攖。
从人守貝有所恃也。
段注會意。房九切。古音在一部。《樂記》。禮樂偩天地之情。《史記》。栗姬偩貴。皆作偩。俗字也。
一曰受貸不償。
段注凡以背任物曰負。因之凡背德忘恩曰負。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受貸不償。訓背負者,即背之假字。
受貸不償乃本義。訓恃者乃背字,引申為恃。《孟子》「虎負嵎」即「虎背嵎」。算學之正負(《九章算術》),正,正數;负,所少之數。
恃也。又受貸不償曰負,背負之負=背之借,古無輕唇,故負、背同音。
白话解释
负,自恃。字形采用“人”作边旁,像一人持守钱贝、有所依仗的样子。一种说法认为,“负”是取货而不付钱。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戰國文字、篆文作從人、貝。在六書中屬於會意。《說文》:「負,恃也。从人守貝,有所恃也。一曰,受貸不償。」可見字由人和貝的組合衍生一正一反的理則,前者為恃靠、掌握、擁有意,後者則為背棄、離棄意。隸、楷字形承自篆文而稍有訛誤,隸書且有改從刀形,原從人的寫法失真。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段注正篆
字形演变

說文‧貝部

睡虎地簡24.34(隸)秦

老子甲126(隸)西漢

曹全碑(隸)東漢

楷書
附检字
恃也。从人守貝,有所恃也。一曰受貸不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