襲的说文解字解释
襲
xí衣部 部 22画 U+8972
大徐本
小徐本
段注本
卷别卷八上反切似入切古音第三部頁碼第1561頁,第2字許惟賢第684頁,第2字
𠂇衽袍。
段注小斂大斂之前衣死者謂之襲。《士䘮禮》。乃襲三稱。注曰:遷尸於襲上而衣之。凡衣死者。左衽不紐。按《喪大記》。小斂大斂。祭服不倒。皆左衽結絞不紐。襲亦左衽不紐也。袍,褻衣也。記曰:纊爲繭。緼爲袍也。許曰:袍,襺也。《士喪禮》。襲衣有爵弁服,皮弁服,褖衣。注。褖衣所以表袍者。子羔之襲繭衣裳與稅衣爲一是也。斂始於襲。襲始於袍。故單言袍也。襲字引申爲凡揜襲之用。若記曰帛爲褶。《士喪禮》古文作襲。叚借字也。《喪大記》、《玉藻》用禮今文作褶。注曰:褶,袷也。有表裏而無著。許依古文禮。故不收褶字。凡《經典》重襲之義。如筮襲于夢。武王所用。祥襲則行。不襲則增。修德而改⺊。皆當作褶。褶義之引申。
从衣。龖省聲。
段注似入切。七部。
籒文襲不省。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左衽袍,死人服(與生人不同服)。重服亦曰襲,即今外套。
左衽袍也,所以衣死者。重服亦曰襲,即今外套。
白话解释
袭,衣襟居左的死者穿的内衣。字形采用“衣”作边旁,采用“龖”作声旁。,这是籀文写法的“袭”字,“龖”未加省略。
字形解说
金文、《說文》籀文的形構皆係從衣、龖聲;戰國文字、篆文作從衣,龖省聲。從衣,表示與衣服相關;龖省聲,表示音讀。隸變作,楷書作襲。在六書中屬於形聲。規範字作袭。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藤花榭本重文

段注正篆

段注重文
字形演变

戈冬方鼎(金)西周中期

說文籀文

說文‧衣部

郎邪刻石(篆)秦

睡.法105(隸)秦

老子甲156(隸)西漢

天文雜占2.4(隸)西漢

武威簡.泰射49(隸)西漢

熹.儀禮.泰射(隸)東漢

楷書
附检字
左衽袍。从衣,龖省聲。(𧟟)籀文襲不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