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说文解字 › 與的说文解字解释

與的说文解字解释

舁部 部 13画 U+8207

舁部

13画

U+8207

余呂切

𦥸,𦦲,𢌱,𢌱,𢌱

大徐本

卷别卷三上反切余呂切頁碼81頁,第8

𦥸

異體與、𦦲

𦥸黨與也。从舁从与。

𢌱

異體𢌱𢌱

𢌱古文與。

附注段玉裁注:「黨當作攩。攩,朋羣也。」王筠句讀:「借黨為攩者,依經典通用也。」

附注《說文新證》:「从舁,牙聲。或省𦥑、或加口、或加𠄞。『牙』形或加繁飾『一』,後世訛變為『与』。」

小徐本

卷别卷五反切尹汝反頁碼225頁,第4行,第1

𢌱黨與也。從舁、与。

鍇注臣鍇曰:「《春秋左傳》曰:伯有聞子皮之甲不豫攻己也,喜曰:『子皮與我矣。』會意。」

反切………頁碼225頁,第5行,第1

古文與。

段注本

卷别卷三上反切余呂切古音第五部頁碼419頁,第5許惟賢188頁,第11

𢌱黨與也。

段注黨當作攩。攩,朋群也。與當作与。与,賜予也。

从舁与。

段注會意。共舉而与之也。舁与皆亦聲。余呂切。五部。

古文與。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黨與也。施與當作与。

字形解说

金文字形從舁、牙聲。從舁,舁字「從?廾」,像四手共舉;牙聲,聲兼義,像兩人用手鉤牙之形,表示給予。戰國文字「從舁、牙聲」,承金文字形而來。篆文形變為從舁、与聲。与聲,聲兼義,与為與字省舁,字形由牙字變體而來。《說文》古文從廾、与聲。隸書、楷書承篆文字形而來。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

篆体字形

  • 字形演变

  • 附检字

    黨與也。从舁从与。(𢌱)古文與。

    CopyRight ©2025 在线字典网[www.zidianzx.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说明:本网站所收集内容来自网友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