縿的说文解字解释
縿
shān糸部 部 17画 U+7E3F
大徐本
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五反切所銜切頁碼第1036頁,第2行,第2字述
旌旗之斿也。從糸參聲。
段注本
卷别卷十三上反切所銜切古音第七部頁碼第2625頁,第1字許惟賢第1142頁,第4字
旌旗之游所屬也。
段注各本失所屬二字。今補。《㫃部》曰:游,旌旗之流也。《周禮》巾車注云:正幅爲縿。游則屬焉。《正義》曰:正幅爲縿,《爾雅》文。又覲禮《正義》。《爾雅》說旌旗正幅爲縿。唐後《爾雅》奪正幅爲縿四字。郉疏不能攷補。縿是旌旗之體。游則屬焉。故孫炎注曰:爲旒於縿。郭璞曰:縿,眾旒所箸。戴先生曰:游箸縿垂者也。交龍鳥隼之屬皆畫於縿。《爾雅》曰:纁帛縿。鄭本之。曰九旗之帛皆用絳。上有弧以張縿之幅。見覲禮,《明堂位》、《考工記》。下以人維之。《周禮》節服氏六人維王之太常,《爾雅》維以縷是也。所以太常必維之者,正恐其游長曳地。《毛詩》。素絲紕之。大夫旌旗之游亦維持之也。游屬於縿而統於縿。然《㫃部》游下不云旌旗之縿也。則知縿下𣃔不云旌旗之游。理合析言,不得渾言矣。
从糸。參聲。
段注所銜切。古音在七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旗之正幅。旒(游),旗之飄帶也。
旗之正幅也,旒(游),旗之飄帶也。
旗之正幅也。旒,旗之飄帶也。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段注正篆
字形演变

說文‧糸部

楷書
附检字
旌旗之斿也。从糸參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