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的说文解字解释
皮
pí皮部 部 5画 U+76AE
大徐本
卷别卷三下反切符羈切頁碼第96頁,第1字續丁孫
𡰻
異體皮
剥取獸革者謂之皮。从又,爲省聲。凡皮之屬皆从皮。
𥬖
異體𤿤
古文皮。
𠰎
籒文皮。
附注謝彥華聞載:「據字形从又,說曰剝取,是本當曰剝,所剝之革曰皮,為引申義。」
小徐本
卷别卷六反切貧知反頁碼第257頁,第6行,第1字述
剝取獸革者謂之皮。從又,爲省聲。凡皮之屬,皆從皮。
鍇注臣鍇曰:「又,手也;生曰皮,理之曰革,柔之曰韋。」
反切………頁碼第257頁,第7行,第1字述
古文皮。
鍇注臣鍇曰:「《禮》:『如竹箭之有筠。』筠從皮也。
反切………頁碼第257頁,第7行,第2字述
籒文皮。
段注本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皮匠。故訓有者字,本[名]詞,引申為動詞。○古為字在歌部,今變為 「把」,入麻部。「吾為子立之」,今云「吾把(替)你立之」。
白话解释
皮,剥下兽皮叫皮。字形采用“又”作边旁,用省略式的“为”作声旁。所有与皮相关的字,都采用“皮”作边旁。,这是籀文 写法的“皮”。
字形解说
甲骨文作,金文作
。
是「革」字的省形,音、義和革相同,以像獸皮在架上張列待乾的樣子;
是右手,在此引申作剝取解。革、
都屬象形,相合成皮,正可會出其義是「去除毛的獸皮」,且皮和構成的革、又沒聲音關係,所以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戰國文字三例,和金文皮字相仿,繼於金文應無問題。訖於篆文,形變作
,即
是革字的省形,其上像獸頭的分割和剝下的獸皮,下像張開獸革的架子,
則維持原形,沒有改變。因此,仍屬異文會意。字經隸書,體變作
,楷書沿之,也就不易瞭解其原形了。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藤花榭本重文1

藤花榭本重文2

段注正篆

段注重文

段注重文
字形演变

九年衛鼎(金)西周中期

包2.33(楚)

上(1).䊷.10(楚)

說文古文

說文籀文

說文‧皮部

睡虎地簡25.42(隸)秦

孫臏220(隸)西漢

曹全碑陰(隸)東漢

楷書
附检字
剥取獸革者謂之皮。从又,爲省聲。凡皮之屬皆从皮。〔𥬖(𤿤)〕古文皮。〔𠰎(𤿌)〕籀文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