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说文解字 › 捊的说文解字解释

捊的说文解字解释

手部 部 10画 U+634A

póu,pōu,fū

手部

10画

U+634A

步侯切

抱,抱

大徐本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步侯切、薄報切頁碼402頁,第36

捊引取也。从手孚聲。

抱

異體

抱捊或从包。

鉉注臣鉉等曰:今作薄報切,以爲褱袌字,非是。

附注段玉裁注:「古音孚聲、包聲同在三部,後人用『抱』為『褱袌』字,盖古今字之不同如此。」

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三反切步侯反頁碼966頁,第7行,第1

抱引取也。從手孚聲。《詩》曰:「原隰捊矣。」

反切………頁碼966頁,第7行,第2

捊或從包。

段注本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步侯切古音第三部頁碼2398頁,第2許惟賢1042頁,第4

抱引埾也。

段注埾各本作取。今正。〈詩〉《釋文》作埾。今本譌爲取土二字。非也。埾義同聚。引埾者,引使聚也。《玉篇》正作引聚也。《大雅》。捄之陑陑。傳曰:捄,虆也。陑陑,眔也。箋云:捄,捊也。度,投也。築牆者捊聚壤土。盛之以虆。而投諸版中。此引聚之《正義》。箋與傳互相足。賓筵之仇,鄭讀爲𣂏。此捄,鄭釋爲捊。皆於其音之相近得其義也。《常棣》。原隰裒矣。傳云:裒,聚也。此重聚不重引,故不言引但言聚也。裒者,捊之俗。易。君子以裒多益寡。鄭,荀,董,蜀才作捊。云取也。此重引,故但言取也。

从手。孚聲。

段注步侯切。三部。

詩曰:原隰捊矣。

段注六字小徐本有。《玉篇》引亦有。

捊或从包。

段注古音孚聲包聲同在三部。後人用抱爲褱袌字。葢古今字之不同如此。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與掊訓杷同。段改為「引埾也」,誤,當作「引取」。

與掊聲誼近,「引取」與「引埾」義同。此在幽部,彼在侯(?)部。

或作抱。懷抱=袌。捊本「引取也」,引申為「埾」之義。段氏改為「引埾也」,非。○捊與掊訓把同(?)。

捊【賠】,引取也,引申為埾之義。

篆体字形

  • 字形演变

  • 附检字

    引取也。从手孚聲。臣鉉等曰:今作薄報切,以爲褱袌字,非是。(抱)捊或从包。

    CopyRight ©2025 在线字典网[www.zidianzx.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说明:本网站所收集内容来自网友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