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的说文解字解释
徹
chè攴部 部 15画 U+5FB9
大徐本
卷别卷三下反切丑列切頁碼第97頁,第2字續丁孫
徹
異體徹
通也。从彳从攴从育。
𢖉
古文徹。
附注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此从鬲从又,象手象鬲之形,蓋食畢而徹去之。許書之𢖉从攴,殆从又之譌矣。卒食之徹,乃本義。訓通者,借義也。」
小徐本
段注本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从育,產子順出曰育,通也。
訓裂也(通必裂),訓毁亦然(今作撤)。从育,子倒生而竟生,故云通也。教育之育亦通也。
徹,通也。从育者,產子順出曰育,通也。段訓迂甚。俗作撤。
通也。產子順出曰育。段氏訓迂曲。俗作撤。
白话解释
彻:贯通。字形采用“彳、攴、育”会义。,这是古文写法的“徹”字。
字形解说
甲骨文字形從鬲、從丑。鬲本為炊食的器具,在此引申指食物;丑即手,在此指拿取。字形之義是指吃過飯後將食具撤除。金文字形則將「丑」改作「攴」,二者與手同義;又將「鬲」改作不同的造形,但炊具的意義並沒有改變。整體結構仍然是會意字。戰國文字除了保留「攴」形外,則增加「彳」形,並改「鬲」為「育」。加「彳」更有撤走除去的意思;「育」從肉,也表示食物。從彳、從攴、從育,意指以手持肉而去。《說文》的篆文與戰國文字同形,另收一從彳、從攴、從鬲的古文。從鬲的古文應當就是甲、金文的遺留字形。隸書、楷書皆與篆文同形,沒有改變。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規範字作「彻」。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藤花榭本重文

段注正篆

段注重文
字形演变

前6.35.1(甲)

河474(甲)

史墻盤(金)西周中期

𠫑羌鐘(金)戰國早期

說文古文

說文‧攴部

睡.日乙50(隸)秦

相馬經51上(隸)西漢

武威簡.泰射84(隸)西漢

熹.儀禮.泰射(隸)東漢

魏元丕碑(隸)東漢

楷書
附检字
通也。从彳从攴从育。(𢖉)古文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