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的说文解字解释
卻
què卩部 部 9画 U+537B
大徐本
卷别卷九上反切去約切頁碼第300頁,第10字續丁孫
卻
異體却
節欲也。从卪𧮫聲。
附注朱駿聲《通訓定聲》:「按:退也。从卩,節制意,𧮫聲。與从邑之郤別。俗字作却。」王筠句讀:「欲字或羡或譌。《廣韻》:『卻,節也。』《玉篇》:『卻,節卻也。』」
小徐本
卷别卷十七反切期灼反頁碼第748頁,第6行,第1字述
節欲也。從卪𧮫聲。
段注本
卷别卷九上反切去約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1722頁,第1字許惟賢第754頁,第2字
卪卻也。
段注各本作節欲也。誤。今依《玉篇》欲爲卻。又改節爲卪。卪卻者,節制而卻退之也。
从卪。𧮫聲。
段注去約切。古音在五部。俗作却。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却退為其本義。
白话解释
却,节制并使它退却。字形采用“卪”作边旁,采用“谷”作声旁。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戰國文字、篆文、楷書字形都是從卩,卩是人跪坐之形,表示與人的行動有關;?聲(音ㄐㄧㄝˊ,本義為口上之阿曲處,今人稱為上腭),表示音讀。以字形容易跟「郤」混淆,俗寫改從「去」字做「却」。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段注正篆
字形演变

說文‧卩部

睡.封66(隸)秦

老子乙前157下(隸)西漢

居延簡甲346A(隸)西漢

春秋事語82(隸)西漢

武威簡.有司15(隸)西漢

史晨碑(隸)東漢

楷書
附检字
節欲也。从卪𧮫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