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徐本
卷别卷三上反切渠用切頁碼第80頁,第16字續丁孫
𠔏
異體共
同也。从廿、𠬞。凡共之屬皆从共。
𦱹
古文共。
附注《說文新證》:「朱芳圃以為『共象兩手奉瓮形』。从廾奉鼎為『具』,从廾奉瓮為『共』,其理一也。瓮形省作『口』形,『口』形又訛為『廿』形。」
小徐本
卷别卷五反切具縦反頁碼第224頁,第1行,第1字述
同也。從廿、廾。凡共之屬,皆從共。
鍇注臣鍇曰:「廿音入。二十共也,此會意。」
反切………頁碼第224頁,第2行,第1字述
古文共。
鍇注臣鍇曰:「兩手共也。」
段注本
卷别卷三上反切渠用切古音第九部頁碼第417頁,第2字許惟賢第188頁,第1字
同也。从廿廾。
段注廿,二十幷也。二十人皆竦手是爲同也。渠用切。九部。《周禮》,尚書供給供奉字皆借共字爲之。衞包盡改尚書之共爲恭。非也。《釋詁》。供,歭,共,具也。郭云:皆謂備具。此古以共爲供之理也。尚書,《毛詩》、《史記》恭敬字皆作恭。不作共。漢石經之存者《無逸》一篇中徽柔懿共,惟正之共皆作共。嚴恭寅畏作恭。此可以知古之字例矣。《毛詩》溫溫恭人,敬恭明祀,溫恭朝夕皆不作共。靖共爾位箋云:共,具也。則非恭字也。虔共爾位箋云:古之恭字或作共。云或,則僅見之事也。《史記》恭敬字亦無作共者。
凡共之屬皆从共。
古文共。
段注體從小徐本。按𦱹有順從之象。癸有睽異之象。《古文四聲韵》引《說文》誤以癸爲共。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說文》,扛訓舉,數人共舉也。扛从工聲,古無三江韻,與共皆从工聲,故共、工實一字。
白话解释
共,一同使劲。字形采用“廿、廾”会义。所有与共相关的字,都采用“共”作边旁。,这是古文写法的“共”。
字形解说
「共」字甲骨文像兩手捧著甕,只不過甕形變作「口」。金文也作雙手捧持甕口朝上形。戰國文字更將「口」形變作「廿」。篆文作從廿、從廾。隸書、楷書則將從廿、從廾結合後拉平共筆而成。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藤花榭本重文

段注正篆

段注重文
字形演变

亞共覃父乙簋(金)商代晚期

師䢅鼎(金)西周中期

禹鼎(金)西周晚期

楚王酓肯簠(金)戰國晚期

包2.239(楚)

帛甲7.5(楚)

郭.六.22(楚)

郭.六.26(楚)

說文古文

說文‧共部

睡虎地簡24.24(隸)秦

老子甲後195(隸)西漢

老子甲後195(隸)西漢

流沙簡.簡牘3.23(隸)東漢

華山廟碑(隸)東漢

楷書
附检字
同也。从廿、廾。凡共之屬皆从共。(𦱹)古文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