䵒的说文解字解释
䵒
nì黍部 部 16画 U+4D52
大徐本
卷别卷七上反切尼質切頁碼第232頁,第6字續丁孫
䵒
黏也。从黍日聲。《春秋傳》曰:「不義不䵒。」
䵑
䵒或从刃。
附注段玉裁注:「今《左傳》作暱。昵或暱字,日近也。按:許所據《左傳》作䵒為長。䵒與暱音義皆相近。」
小徐本
段注本
卷别卷七上反切尼質切古音第十二部頁碼第1317頁,第6字許惟賢第576頁,第5字
黏也。从黍。日聲。
段注尼質切。十二部。
《春秋傳》曰:不義不䵒。
段注隱元年《左傳》文。今《左傳》作暱。昵或暱字,日近也。《攷工記・弓人》。凡昵之類不能方。故書昵或作樴。杜子春云:樴讀爲不義不昵之昵。或爲䵑。䵑,黏也。按許所據《左傳》作䵒爲長。䵒與暱音義皆相近。
䵒或从刄。
段注刄聲也。據杜子春說。《攷工記・弓人》昵或爲䵑。《方言》曰:䵑,黏也。齊魯靑徐自關而東或曰䵑。或曰𪏮。𪏮,黏也。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比也。《左傳》「不䵒」,不能恃也。
黏也。「不義不䵒」,䵒,靠也,不䵒者,言靠不住也(無親密之情也?)。
黏也,不䵒者,無親密之情也,䵒、昵義相引申。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藤花榭本重文

段注正篆

段注重文
字形演变

說文‧黍部

說文或體

漢印徵西漢

楷書
附检字
黏也。从黍日聲。《春秋傳》曰:“不義不䵒。”(䵑)䵒或从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