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徐本
卷别卷十一下反切力鍾切頁碼第390頁,第5字續丁孫
龍
異體㡣、𢅛
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从𠕎,飛之形,童省聲。凡龍之屬皆从龍。
鉉注臣鉉等曰:象夗轉飛動之皃。
附注羅振玉《殷虛書契考釋》:「龍,卜辭或从
,即許君所謂『童省』,从
,象龍形,
其首,即許君誤以為从肉者,
其身矣。或省
,但為首角全身之形。」
小徐本
段注本
卷别卷十一下反切力鍾切古音第九部頁碼第2327頁,第1字許惟賢第1012頁,第3字
𩼩蟲之長。能幽能朙。能細能巨。能短能長。
段注四句一韵。
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段注二句一韵。《毛詩・蓼蕭》傳曰:龍,寵也。謂龍卽寵之叚借也。勺傳曰:龍,和也。《長發》同。謂龍爲邕和之叚借字也。
从肉。
段注與能从肉同。
肉飛之形。
段注肉二字依《韵會》補。無此則文理不完。《六書故》所見唐本作从肉从飛及童省。按从飛,謂[⿺乚三]。飛省也。从及,謂[⿺一]。反古文及也。此篆从飛,故下文受之以《飛部》。
童省聲。
段注謂也。力鍾切。九部。
凡龍之屬皆从龍。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或稱為龗。《南都賦》「赤靈解角」,即龗之假字。
白话解释
龙,鳞甲动物之王。能变暗,能变亮,能变细,能变大,能变短,能变长;春分时刻而登天,秋分时刻而潜渊。字形采用“肉”作边 旁,一副飞腾造型,以有所省略的“童”作声旁。所有与龙相关的字,都采用“龙”作边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三例,像龍側身正視之形,有頭冠、兩角、張口、身、尾的樣子。金文三例,大抵和甲文之形相同,只是特別強調其張口露齒之形,以及第三例的頭冠上多一飾畫,然不影響其音、義。戰國文字之,最像金文第三例,只是身、尾扭向右側,較為誇張,且其第二例多了脊鰭,更加豐富了龍的形狀,而此例無疑衍成了篆文
形。龍字本一體成形,篆文為求字形的均勻美觀,就將它分割成兩半,左像頭冠、角、張口露齒之形,右像其身脊、鰭、尾之形,而合以觀之,仍不失為龍的全貌。隸書、楷書之龍,繼自篆文
而少變化,然若不對照古文字之龍,似不易瞭解其原形。以上諸形,都據具體的實象造字。在六書中屬於象形。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段注正篆
字形演变

拾55(甲)

前4.53.4(甲)

燕34(甲)

作龍母尊(金)西周早期

樊夫人龍嬴匜(金)春秋早期

郘弋黑鐘(金)春秋晚期

包2.138(楚)

說文‧龍部

睡.日乙32(隸)秦

睡.日甲18(隸)秦

縱橫家書188(隸)西漢

相馬經18下(隸)西漢

新嘉量二(篆)新莽

李冰石象(隸)東漢

魯峻碑陰(隸)東漢

西晉三國志寫本(隸)西晉

楷書
附检字
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从肉,飛之形,童省聲。凡龍之屬皆从龍。臣鉉等曰:象夗轉飛動之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