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徐本
卷别卷七上反切盧紅切頁碼第222頁,第3字續丁孫
龓
異體𪚞
兼有也。从𪠥龍聲。讀若聾。
附注陳邦懷《殷墟書契考釋小箋》:「(龓,)卜辭從龍,從又,象人手牽龍頭形,牢籠之誼昭然。小篆從有,殆以又、有通用而然歟?」
小徐本
段注本
卷别卷七上反切盧紅切古音第九部頁碼第1254頁,第2字許惟賢第550頁,第5字
兼有也。
段注今牢籠字當作此。籠行而龓廢矣。《吳都賦》曰:沈虎潛鹿。馽龓僒束。按馽龓者,縶而籠其頭也。《玉篇》曰馬龓頭。《說文》鞥下云龓頭繞者,亦取兼包之意。
从有。龍聲。讀若聾。
段注盧紅切。九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牢龓、牢籠皆是引申。攏字正當作龓。《詩》「我龍受之」,毛傳云:「龍,和也」,亦正當作龓,「我龍受之」,猶云「我兼受之」。今修黄河曰合龍,亦當作龓,龓統亦兼有也。
兼有也。合攏,《詩》:「我龍受之」(言乘受之也),毛傳:「龍,和也。」亦=龓。和者,和合之義(舊說《詩》者盡非)。黄河修堤好後曰合龍,亦=龓。籠絡字,書「籠」、「龓」皆引申字。
兼有也。牢龓、牢籠皆引申義。合攏字當作龓。《詩》「我龍受之」,毛傳訓和,其義為兼受之,龍正當作龓。今修黄河水門成曰合龍,字亦當作龓。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段注正篆
字形演变

前6.46.2(甲)

說文‧有部

楷書
附检字
兼有也。从有龍聲。讀若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