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说文解字 › 越的说文解字解释

越的说文解字解释

yuè

走部 部 12画 U+8D8A

yuè

走部

12画

U+8D8A

王伐切

𧻂

大徐本

卷别卷二上反切王伐切頁碼47頁,第11

𧻂

異體

𧻂度也。从𧺆戉聲。

小徐本

卷别卷三反切于厥反頁碼140頁,第2行,第1

𧻂度也。從走戊聲。

段注本

卷别卷二上反切王伐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253頁,第6許惟賢112頁,第8

𧻂度也。

段注與《辵部》𨒋字音義同。《周頌》。對越在夭。箋云:越,於也。此假借越爲粤也。《尙書》有越無粤。《大誥》、《文矦之命》越字魏三體石經作粤。《說文》引粤三日丁亥。今《召誥》作越三日丁巳。

从走。戉聲。

段注王伐切。十五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跳遠。

「對越在天」,箋云:「越,於也」,不通,越為揚。干戈且揚,或作斧越。揚州或作越。飛揚或作飛越。對越者,對揚也,「對揚王休」是也。[一]

跳遠。

跳遠也。[一]《詩•周頌•清廟》:「對越在天,駿奔走在廟。」鄭玄箋:「越,於也」《詩•大雅•江漢》:「虎拜稽首,對揚王休」。《書•說命下》:「敢對揚天子之休命」。孔傳:「答受美命而稱揚之」

白话解释

越,度过。字形采用“走”作边旁,采用“戉”作声旁。

字形解说

金文「越」字作「戉」,本像斧鉞之形,象形,借為古方國名;後來增添「阜」旁作「」,用作方國標識,六書為形聲,皆不從「走」;戰國清華簡《繫年》繼承金文,吳越之「越」都寫成「戉」。至戰國晚期秦簡文字和篆文,始借用從走、戉聲的「越」字,來表示「越」國。《說文・走部》:「越,度也。从走、戉聲。」左形右聲,篆文至秦漢隸書,構形相同。形符「走」篆文左上「夭」形隸變寫成「土」形,末筆向右延伸,致使聲符「戉」偏居右上,楷書直接承襲隸書寫法。從走,表示跨越之行動;從戉,表示音讀,是不示義的聲符,本義為跨越。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篆体字形

  • 字形演变

  • 附检字

    度也。从走戉聲。

    CopyRight ©2025 在线字典网[www.zidianzx.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说明:本网站所收集内容来自网友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