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说文解字 › 簋的说文解字解释

簋的说文解字解释

guǐ

竹部 部 17画 U+7C0B

guǐ

竹部

17画

U+7C0B

居洧切

㔳,𠥗,㔲,匭,朹

大徐本

卷别卷五上反切居洧切頁碼144頁,第2

簋黍稷方器也。从竹从皿从皀。

異體𠥗、㔲

㔳古文簋从匚、飢。

匭古文簋或从軌。

朹亦古文簋。

附注段玉裁注:「合三字會意。」

附注《說文新證》:「甲骨文象簋形,上為簋蓋,中為簋體,下為圈足,為簋的初文,隸定當作『㿝』。金文或从皿,𣪘聲,是為『簋』所造的形聲專字。」

小徐本

卷别卷九反切居水反頁碼368頁,第3行,第3

朹黍稷方器也。從竹,從皿、皀。

鍇注臣鍇曰:「皀,皮逼反,米粒也。會意。」

反切………頁碼368頁,第4行,第1

古文簋從匚、飢。

反切………頁碼368頁,第4行,第2

古文簋從匚、軌。

反切………頁碼368頁,第5行,第1

亦古文簋。

鍇注臣鍇曰:「飢軌,九皆聲。」

段注本

卷别卷五上反切居洧切古音第三部頁碼771頁,第6許惟賢344頁,第4

朹黍稷方器也。

段注《周禮》舍人注曰:方曰簠。圓曰簋。盛黍稷稻粱也。掌客注曰:簠,稻粱器也。簋,黍稷器也。《秦風》傳曰:四簋,黍稷稻粱也。按毛意言簋可以該簠。鄭注則據《公食大夫・禮》分別所盛也。許云簋方簠圜。鄭則云簋圜簠方。不同者,師傳各異也。《周易》。二簋可用享。鄭注云:離爲日。日體圓。巽爲木。木器圓。簋象。《聘禮》竹簋方注云:竹簋方者,器名。以竹爲之。狀如簋而方。賈疏云:凡簋皆用木而圓。此則用竹而方。故云如簋而方。宋刻單行疏內簋字凡四見。今本依《釋文》改經注疏皆作簠字。非也。巳上可證鄭確謂簋爲圓器。《周禮》疏云:《孝經》陳其簋簠注云:內圓外方受𣁬𦫵者。直據簠而言。若簋則內方外圓。《孝經》鄭注,說者謂鄭小同之注也。賈所引文亦不完。則無用湥求矣。而《秦風・釋文》有內圓外方曰簠,內方外圓曰簋之文。葢本《孝經》注。《聘禮・釋文》則又方圓字皆互易之。自相乖剌。聶崇義曰:舊圖云內方外圜曰簋,外方內圜曰簠。與《秦風・音義》合。《廣韵》曰:內圓外方曰簋。歐陽氏集古錄曰:簋外方內圓。與《聘禮・音義》合。攷圜器之內爲之方。方器之內爲之圜。似以木以瓦以竹皆難爲之。他器少如是者。恐《孝經》注不可信。許鄭皆所不言也。鄭注禮曰:飾葢象龜。葢者意擬之詞。注《禮器》云:大夫刻爲龜形可證也。聶氏,陳氏禮圖皆於葢頂作一小龜。誤解一葢字耳。見《考工記圖》。

从竹皿皀。

段注合三字會意。按簋古文或从匚,或从木。葢本以木爲之。大夫刻其文爲龜形。諸侯刻龜而飾以象齒。天子刻龜而飾以玉。其後乃有瓦簋。乃有竹簋方。因製从竹之簋字。木簋竹簋《禮器》。瓦簋常用器也。皀,穀之馨香。謂黍稷也。居洧切。古音在三部。讀如九。

古文簋。从匚食九。

段注各本作从匚飢。飢非聲也。从方,从食,九聲也。

古文簋。从匚軌。

段注按許說簋爲方器。葢以古文从匚也。軌聲。古音簋軌皆讀如九也。《史記》李斯傳曰:飯土匭。《公食大夫・禮》注曰:古文簋皆作軌。易損二簋。蜀才作軌。《周禮》小史故書簋或爲九。大鄭云:九讀爲軌。書亦或爲軌。簋古文也。今本《周禮》脫誤。爲正之如此。軌九皆古文假借字也。匭古文本字也。匭之字後世用爲匭匣字。《尙書》苞匭菁茅。鄭曰:匭,纏結也。鄭意謂匭爲糾之假借字。《吳都賦》注用之。

亦古文簋。

段注簋以木爲之。故字从木也。惠氏棟《九經古義》曰:易渙奔其机。當作朹。宗廟器也。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匭,古云九者,音相近。

篆体字形

  • 字形演变

  • 附检字

    黍稷方器也。从竹从皿从皀。(㔳)古文簋从匚、飢。(匭)古文簋或从軌。(朹)亦古文簋。

    CopyRight ©2025 在线字典网[www.zidianzx.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说明:本网站所收集内容来自网友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