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说文解字 › 筆的说文解字解释

筆的说文解字解释

聿部 部 12画 U+7B46

聿部

12画

U+7B46

鄙密切

大徐本

卷别卷三下反切鄙密切頁碼91頁,第13

筆秦謂之筆。从聿从竹。

鉉注徐鍇曰:「筆尙便疌,故从聿。」

附注王筠釋例:「《聿部》收『筆』字,與『其』字在《箕部》正同,蓋皆一字也……不以筆為聿之重文者,以音辨之也。經典讀其如姬、如記者多有,而聿、筆異讀,故聿下云:『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筆下云:『秦謂之筆。』其詞相連而及,以見其為一物,而以『謂之』別其為不同音也。」朱駿聲《通訓定聲》:「秦以竹為之,加竹。」

小徐本

卷别卷六反切𥓓乙反頁碼249頁,第7行,第1

筆秦謂之筆,從聿、竹。

鍇注臣鍇曰:「會意。」

段注本

卷别卷三下反切鄙密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467頁,第1許惟賢210頁,第3

筆秦謂之筆。从聿竹。

段注鄙密切。古音在十五部。

白话解释

笔,秦国称之为“笔”。字形采用“聿、竹”会义。

字形解说

甲骨文之形,像右手拿筆的樣子。由於「」義為右手,有獨立的形、音、義,屬象形,而只像開叉的筆形,沒獨立的形、音、義,只是個不成文的實象,所以當二者相合成,應屬合體象形。金文三例,承自甲文之形,僅第二例改以左手拿筆,不影響其音、義。聿在古籍中多被借為語詞,於是就增「竹」為形,以示質料為竹,成了從竹、聿聲的「筆」字。由於原本表義的「聿」字轉為筆字的聲符,而增「竹」為形,只是表示其質料而已。因此,聿聲在此既表聲又示義。隸書、楷書之形,沿自篆文之以定體。篆文以下諸形,都由竹加兼義的聿聲而成,所以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

篆体字形

  • 字形演变

  • 附检字

    秦謂之筆。从聿从竹。徐鍇曰:“筆尚便疌,故从聿。”

    CopyRight ©2025 在线字典网[www.zidianzx.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说明:本网站所收集内容来自网友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