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徐本
卷别卷六下反切古兮切頁碼第200頁,第9字續丁孫
𥠻
異體稽、𥡴
畱止也。从𥝌从尤,𠤔聲。凡稽之屬皆从𥠻。
附注徐鍇繫傳:「𥝌,木之曲止也。尤者,異也。有所異處,必稽考之。考之,即遲留也。」孔廣居疑疑:「𥝌,木之曲頭止不能上者也;尤者,色之美者也;旨,食之美者也。美食美色皆足以留滯人。此三體會意也。」按:「稽」,本從「𥝌」,古籍多從「禾」。
小徐本
卷别卷十二反切居迷反頁碼第512頁,第4行,第1字述
畱止也。從𥝌,從尤旨聲。凡稽之屬,皆從稽。
鍇注臣鍇曰:「𥝌,木之曲止也。尤者,異也;有所異處,必稽考之,考之即遲畱也。《尚書》曰:『曰若稽古帝尭。』」
段注本
卷别卷六下反切古兮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1099頁,第1字許惟賢第485頁,第5字
畱止也。
段注玄應書引畱止曰稽。高注《戰國策》曰:畱其日,稽畱其日也。凡稽畱則有審愼求詳之意。故爲稽攷。禹會諸矦於會稽。稽,計也。稽攷則求其同異。故說尚書稽古爲同天。稽,同也。如流求也之例。
从𥝌。从尤。
段注取乙欲出而見閡之意。
㫖聲。
段注古兮切。十五部。
凡稽之屬皆从稽。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古語「擁鐸拱稽」注:「稽,棨𢧢(有枝兵也)也」。棨𢧢當作稽。稽古當作棨。棨,傳信也(《說文》)。顏注《漢書》棨為刻木,為合符;稽古訓同天。故稽當作棨。符,訓合,引申訓同,棨亦然。會稽山,《史記》、《吳越春秋》皆云會計,以聲為訓,(《史記》:「黄帝合符釜山」,「舜輯瑞」,皆合符。),會稽即合符,因此改茅山為會稽山。由此則會稽當作會棨。考稽,亦當察其合同與否,故亦當作棨。稽留乃本字,其餘皆當作棨。
《詩》「樂只君子」,亦作「樂旨君子」,則稽與䅩皆可通訓曲屈。稽引申為止, 故棨𢧢之頭屈曲,字當作稽。棨,傳信也,引申為同;凡稽訓考訓同,乃棨之借。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戰國楚簡文字,《睡虎地秦簡》亦見此字,字從?、從又、旨聲。〈編年記〉有「來者有稽莫敢忘」一句,字可理解為稽留義。篆文承此秦簡字形。《說文》:「稽,留止也。从?,从尤、旨聲。」段注:「凡稽留則有審慎求詳之意,故為稽考。稽,計也。稽,同也。」隸書從?部件混同為禾,從旨部件有訛作目。楷書則承隸書從禾,另遙接篆文結構從尤、旨聲。楷書以後字形不變。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段注正篆
字形演变

郭.五.33(楚)

說文‧稽部

睡虎地簡65.2(隸)秦

武威簡.士相見9(隸)西漢

新嘉量二(篆)新莽

熹.儀禮.聘禮(隸)東漢

天發神讖碑孫吳

楷書
附检字
畱止也。从𥝌从尤,旨聲。凡稽之屬皆从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