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徐本
小徐本
卷别卷十三反切直容切頁碼第581頁,第2行,第2字述
先穜後孰也。從禾重聲。
段注本
卷别卷七上反切直容切古音第九部頁碼第1282頁,第1字許惟賢第561頁,第4字
先穜後孰也。
段注此謂凡穀有如此者。《邠風》傳曰:後孰曰重。《周禮・內宰》注。鄭司農云:先種後孰謂之穜。按《毛詩》作重。叚借字也。《周禮》作穜。轉寫以今字易之也。
从禾。重聲。
段注直容切。九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先穜後孰也。今[誤]用穜。
種【同】,先穜後孰者。
白话解释
种,先种后熟。字形采用“禾”作边旁,“重”是声旁。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戰國文字的形構從禾、童聲,篆文從禾、重聲。從禾,表示與稻禾相關;童聲、重聲,皆表示音讀,以音同、音近之聲符相代換,並不影響字義,乃文字衍化之通例。隸變作,楷書作種。在六書中屬於形聲。規範字作「种」。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段注正篆
字形演变

說文‧禾部

流沙簡.小學5.6(隸)西漢

漢印徵西漢

張遷碑(隸)東漢

武梁祠畫象題字(隸)東漢

楷書
附检字
先穜後孰也。从禾重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