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说文解字 › 疋的说文解字解释

疋的说文解字解释

疋部 部 5画 U+758B

pǐ,yǎ,shū

疋部

5画

U+758B

所菹切

大徐本

卷别卷二下反切所菹切頁碼63頁,第2

疋足也。上象腓腸,下从止。《弟子職》曰:「問疋何止。」古文以爲《詩大疋》字。亦以爲足字。或曰胥字。一曰疋,記也。凡疋之屬皆从疋。

附注段玉裁本作「《詩・大雅》」,並注:「雅,各本作疋,誤。」

附注《說文新證》:「甲骨文、金文『足』、『疋』同字。戰國文字開始分化,把『足』字上部寫成『口』形,『疋』字上部則寫成『○』形。」

小徐本

卷别卷四反切師阻反頁碼179頁,第7行,第1

疋足也。上象腓腸,下從止。《弟子職》曰:「問疋何止?」古文以爲《詩・大疋》字,亦以爲足字,或曰胥字。一曰:疋,記也。凡疋之屬,皆從疋。

鍇注臣鍇曰:「腓脛,中腸也。《弟子職》,《禮》篇也;《詩・大疋》即音雅;『疋,記也』則音疏。」

段注本

卷别卷二下反切所菹切古音第五部頁碼336頁,第4許惟賢151頁,第4

疋足也。上象腓腸。

段注《肉部》曰:腨,腓腸也。

下从止。

段注止,下基也。

《弟子職》曰:

段注《弟子職》、《管子》書篇名。《漢・藝文志》以列於《孝經》十一家。是其單行久矣。

問疋何止。

段注謂問尊長之臥。足當在何方也。《內則》曰:將衽。長者奉席。請何止。止一作趾。足也。

古文㠯爲《詩・大雅》字。

段注雅各本作疋。誤。此謂古文叚借疋爲雅字。古音同在五部也。

亦㠯爲足字。

段注此則以形相似而叚借。變例也。

或曰胥字。

段注此亦謂同音叚借。如府史胥徒之胥徑作疋可也。

一曰疋記也。

段注記下云疋也。是爲轉注。後代改疋爲疏耳。疋疏古今字。此與足也別一義。

凡疋之屬皆从疋。

段注所菹切。五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大雅字,古雅讀烏,與疋近。大雅之本字當作夏。疋部今作疏,今寫字古亦讀疏。

白话解释

人的脚。上部像小腿肚,下部采用“止”的字形。《弟子职》上记述说:“问足放在何处。”古文中把“疋”用作《诗经 • 大雅》的 “雅”字。也把“疋”用作“足”字。另一种说法认为,“疋”是“胥吏”的“胥”字。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疋”是“记”的意思。所有与疋相关的字,都采用“疋”作边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二形,都上像人的腿肚,即小腿上鼓起的肉;下從,外像腳掌的邊緣,右上翹為大腳趾,即左腳掌。合而觀之,正像人之足。另一形作,只是上像右腳掌,下像腿肚,不影響其音、義。金文作,下像左腳掌,腿肚則用線條表現。戰國文字三例,都上像腿肚,下像左腳掌,大同而小異。篆文作,承自戰國文字。隸書作,全據篆文之形。楷書之形雖承自隸書之體,然變形甚多,也就不易瞭解其原形了。以上諸形,除甲文第三例,取象右腳掌,餘都由象形止加不成文的實象腿肚而成。在六書中屬於合體象形。

篆体字形

  • 字形演变

  • 附检字

    足也。上象腓腸,下从止。《弟子職》曰:“問疋何止。”古文以爲《詩•大疋》字。亦以爲足字。或曰胥字。一曰疋,記也。凡疋之屬皆从疋。

    CopyRight ©2025 在线字典网[www.zidianzx.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说明:本网站所收集内容来自网友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