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徐本
小徐本
段注本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奴敎切古音第二部頁碼第2204頁,第4字許惟賢第959頁,第6字
泥也。
段注《左傳》曰:有淖於前。乃皆左右相違於淖。杜注同。《倉頡篇》云:深泥也。《字林》云:濡甚曰淖。按泥淖以土與水合和爲之。故淖引伸之義訓和。《儀禮》。嘉薦暜淖。注曰:暜淖,黍稷也。暜,大。淖,和也。德能大和。乃有黍稷也。劉瓛述張禹之義曰:仲者,中也。尼者,和也。言孔子有中和之德。故曰仲尼。葢漢人尼與泥通用。故漢碑仲尼字或作泥。又按許泥爲水名。不箸塗泥之解。於此補見。是與深同例也。魏晉以後。泥淖字作埿。
从水。卓聲。
段注奴敎切。二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音鬧,與泥雙聲。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段注正篆
字形演变

晉侯𩵦鐘(金)西周晚期

說文‧水部

武威簡.少牢22(隸)西漢

漢印徵西漢

楷書
附检字
泥也。从水卓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