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徐本
小徐本
段注本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所加切古音第十七部頁碼第2207頁,第1字許惟賢第960頁,第5字
水𢿱石也。
段注《詩正義》作水中散石。非是。《水經注》引與今本同。凡古人所引古書有是有非。不容偏信。《大雅》傳云:沙,水旁也。許云:水散石。與毛不異。石散碎謂之沙。引伸之,凡生澁皆爲沙。如《內則》鳥沙鳴是。
从水少。
段注會意。
水少沙見。
段注釋其會意之恉。所加切。十七部。古音娑。從石作砂者,俗字也。古丹沙衹用此。
楚東有沙水。
段注此別一義也。《水經注》渠水篇曰:渠水,又東南流逕開封縣。睢渙二水出焉。右則新溝注之。卽沙水也。音蔡。許愼正作沙音。言楚東有沙水。謂此水也。
譚長說。沙或从尐。
段注少尐二字皆見小部。尐者,少也。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禮•内則》「為[皫]色而沙鳴」,沙乃𤺊之假,俗作嘶。沙汰乃揟之假,《說文》云:「取水沮也」。揟與疏音同。《周禮》讀疏為𤺊,可證。
白话解释
沙,水中细散的石粒。字形采用“水、少”会义。水少沙现。楚东有沙河。谭长说:有的“沙”采用“尐”作边旁。
字形解说
從金文、篆文到隸書、楷書,沙字的形構都是從水、少會意;戰國文字、《說文》或體則從水、尐會意。尐也是小的意思,在古文字的系統裏,一字的正寫、反寫,在意義上沒有區別。從水、少,表示水少則沙現。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藤花榭本重文

段注正篆

段注重文
字形演变

走馬休盤(金)西周中期

五年師史簋(金)西周晚期

無鼎(金)西周晚期

弭伯師耤簋(金)西周晚期

說文‧水部

說文或體

睡.日甲41背(隸)秦

古地圖(隸)西漢

西陲簡51.19(隸)西漢

漢印徵西漢

禮器碑(隸)東漢

武威醫簡86甲(隸)東漢

晉辟雍碑陰(隸)西晉

楷書
附检字
水𢿱石也。从水从少。水少沙見。楚東有沙水。(𣲡)譚長說:沙或从尐。(尐,子結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