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徐本
卷别卷十二下反切丁禮切頁碼第420頁,第7字續丁孫
氐
異體𢎮
至本也。从氏下箸一。一,地也。凡氐之屬皆从氐。
附注林義光《文源》:「當與『氐』同字。氏、氐音稍變,故加『一』以別之。『一』,實非地。氏象根。根在地下,非根之下復有地也。」
小徐本
段注本
卷别卷十二下反切丁禮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2511頁,第2字許惟賢第1092頁,第3字
至也。
段注氐之言抵也。凡言大氐,猶大都也。
本也。
段注小徐本有此二字。氐爲本。故柢以會意。《國語》曰:天𣒨見而水涸。韋曰:天𣒨,亢氐之閒。
从氏下箸一。
段注箸直略切。會意也。許書無低字。底,一曰下也。而昏解云:从日,氐省。氐者,下也。是許說氐爲高低字也。《廣韵》都奚切。《玉篇》丁兮切。十五部。大徐丁禮切。
一,
段注逗。
地也。
段注一之用甚多。故每分別解之。
凡氐之屬皆从氐。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今抵字當作氐,《說文》無底字,亦應作氐。
抵某處之抵當作氐。底字《說文》所無,亦當作氐[一]。[一]朱、錢所記皆如此,《說文》九篇下广部實有「底」字,解云:「山居也。一曰下也。从广氐聲」。
白话解释
氐,抵达。字形采用“氏”和“一”构成指事字,表示“氏”下面附着“一”。所有与氐相关的字,都采用“氐”作边旁。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段注正篆
字形演变

貝皆金氏孫盤(金)春秋早期

上(2).容.53背(楚)

說文‧氐部

老子乙前125上(隸)西漢

西陲簡54.8(隸)西漢

楷書
附检字
至也。从氏下箸一。一,地也。凡氐之屬皆从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