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徐本
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三反切沒訛反頁碼第974頁,第4行,第1字述
硏也。從手麻聲。
段注本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莫鄱切古音第十七部頁碼第2422頁,第4字許惟賢第1053頁,第5字
揅也。
段注揅各本作硏。今正。此以揅與摩互訓。《石部》硏之訓䃺也。《手部》揅之訓摩也。義各有屬。無容淆之。摩揅之功,精於䃺硏。挼下曰:兩手相切摩也。《學記》曰:相觀而善之謂摩。凡《毛詩・爾雅》如琢如摩,《周禮》刮摩字多从手。俗从石作磨。不可通。
从手。麻聲。
段注莫鄱切。十七部。
白话解释
摩,用手掌将东西研细。字形采用“手”作边旁,采用“麻”作声旁。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篆文。篆文從手、麻聲。隸書、楷書同。字從「手」為義符,表示是手部的動作;從「麻」為聲符,可以看成兼義,據《說文》,「麻」的本義是桑麻的麻,是一種植物,表面上與「摩」義無關,但是「麻」的功能之一是製麻繩,製麻繩必需以兩手搓,這個動作和「摩」義接近,因此「摩」從「麻」聲,可以看成有兼義功能。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段注正篆
字形演变

說文‧手部

武威醫簡64(隸)東漢

華山廟碑(隸)東漢

楷書
附检字
研也。从手麻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