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徐本
卷别卷五下反切特計切頁碼第176頁,第2字續丁孫
弟
韋束之次弟也。从古字之象。凡弟之屬皆从弟。
𠂖
異體𠂙
古文弟从古文韋省,丿聲。
附注段玉裁注:「以韋束物,如輈五束、衡三束之類。束之不一,則有次弟也。引申之為凡次弟之弟,為兄弟之弟,為豈弟之弟。」朱芳圃《殷周文字釋叢》:「弟象繩索束弋之形。繩之束弋,展轉圍繞,勢如螺旋,而次弟之義生焉。」
小徐本
卷别卷十反切笛計反頁碼第436頁,第2行,第1字述
韋束之次第也。從古字之象。凡弟之屬,皆從弟。
鍇注臣鍇曰:「積之而順,不相戾者莫近於韋,故取名於韋束之次弟。」
反切………頁碼第436頁,第4行,第1字述
古文弟從古文韋省,丿聲。
鍇注臣鍇曰:「丿音曳。」
段注本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與剃音近。「豈弟」訓樂易,易、弟音近。
白话解释
弟,用牛皮缠绕的次序。篆文采用古文字形。所有与弟相关的字,都采用“弟”作边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金文像繩索束弋之形,當中豎筆,像弋之形。繩之束弋,輾轉圍繞,盤旋而上,自有次第、順序之義。戰國楚簡與篆文最為形似,篆文隸變作「弟」。《說文》:「弟,韋束之次弟也。从古文之象。,古文弟,从古文韋省,丿聲。」又「韋,獸皮之韋。」以為六書屬於從韋、丿聲之形聲。韋,即圍,纏繞之義,會合次第、順序之義,「弟」當從弋、從己,正像纏繞之繩索,像繩索輾轉纏繞於物品之上,後引申為「兄弟」之「弟」,轉注為從竹、弟聲的「第」字,保留其本義,本義為次第。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藤花榭本重文

段注正篆

段注重文
字形演变

乙8818(甲)

乙484(甲)

庫453(甲)

燕128(甲)

沈子它簋蓋(金)西周早期

鄂侯弟厂孖日季卣(金)西周早期

𦅫鎛(金)春秋中期

包2.86(楚)

包2.138反(楚)

郭.六.16(楚)

郭.語1.56(楚)

包2.227(楚)

說文古文

說文‧弟部

睡虎地簡28.6(隸)秦

老子甲後250(隸)西漢

春秋事語7(隸)西漢

居延簡甲1464(隸)西漢

武威簡.士相見11(隸)西漢

張遷碑(隸)東漢

楷書
附检字
韋束之次弟也。从古字之象。凡弟之屬皆从弟。(弚)古文弟从古文韋省,丿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