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的说文解字解释
巖
yán山部 部 22画 U+5DD6
大徐本
小徐本
段注本
卷别卷九下反切五緘切古音第八部頁碼第1760頁,第1字許惟賢第770頁,第2字
厓也。
段注各本作岸也。今依《太平御覽》所引正。《厂部》曰:厓者,山邊也。厓亦謂之巖。故厂下云:山石之厓巖。人可居也。戰國䇿。巖下有貫珠者。《漢書》。遊於巖廊之上。皆謂殿下小屋。如厓巖之下可居也。天子之堂九尺。諸侯七尺。其上曰巖廊。其下曰巖下。
从山。
段注《山部》之巖,主謂山厓。《石部》之礹,主謂積石。
𡃫聲。
段注五緘切。八部。按此篆之上舊有峯篆。乃大徐所增。古衹用夆。夆,啎也。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篆文。篆文從山、嚴聲的「巖」字,《說文》解釋作:「岸也。从山、嚴聲。」隸書、楷書結構相同。在六書中屬於形聲。俗體簡化作「岩」,表示巨石堆疊而成的山峰或山崖。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段注正篆
字形演变

說文‧山部

漢印徵西漢

華山廟碑(隸)東漢

魯峻碑(隸)東漢

楷書
附检字
岸也。从山嚴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