屨的说文解字解释
屨
jù履部 部 17画 U+5C68
大徐本
卷别卷八下反切九遇切頁碼第280頁,第6字續丁孫
屨
履也。从𡳐省,婁聲。一曰鞮也。
附注段玉裁改「履也」為「𡳐也」,並注:「晉蔡謨曰:『今時所謂𡳐者,自漢以前皆名屨。』……𡳐本訓踐,後以為屨名,古今語異耳。許以今釋古,故云古之屨即今之𡳐也。」
小徐本
卷别卷十六反切九遇反頁碼第711頁,第4行,第2字述
履。從履省,婁聲。一曰鞮。臣錯曰:「鞮,革履也。」
段注本
卷别卷八下反切九遇切古音第四部頁碼第1607頁,第4字許惟賢第705頁,第6字
𡳐也。
段注晉蔡謨曰:今時所謂𡳐者,自漢以前皆名屨。《左傳》。踊貴屨賤。不言𡳐賤。《禮記》。戶外有二屨。不言二𡳐。賈誼曰:冠雖敝。不以苴𡳐。亦不言苴屨。詩曰:糾糾葛屨。可以𡳐霜。屨,舄者一物之別名。𡳐者足踐之通稱。按蔡說極精。易,詩,三禮,《春秋傳》、《孟子》皆言屨。不言𡳐。周末諸子,漢人書乃言𡳐。詩,易凡三𡳐。皆謂踐也。然則𡳐本訓踐。後以爲屨名。古今語異耳。許以今釋古。故云古之屨卽今之𡳐也。《周禮》屨人。掌爲舄屨。鄭云:複下曰舄。襌下曰屨。古人言屨以通於複。今世言屨以通於襌。俗易語反與。《方言》。屝屨麤𡳐也。𡳐其通語也。
从𡳐省。婁聲。
段注九遇切。古音在四部。
一曰鞮也。
段注《革部》鞮下曰:屨也。二字爲轉注。《方言》曰:襌者謂之鞮。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段注正篆
字形演变

說文‧履部

睡.日甲61背(隸)秦

石經魯詩殘碑(隸)東漢

楷書
附检字
履也。从履省,婁聲。一曰鞮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