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徐本
卷别卷三上反切古矦切、九遇切頁碼第67頁,第8字續丁孫
句
異體𠯶、句
曲也。从口𠃚聲。凡句之屬皆从句。
附注段玉裁注:「古音總如鉤。後人句曲音鉤,章句音屨。又改句曲字為勾。」
附注《說文新證》:「甲骨文『丩』字表示糾纏繚繞之義,『句』字从『丩』,『口』形為分化符號,應該也是表示糾纏繚繞一類的意義。何琳儀《戰典》以為从丩、口聲,也說得通。」
小徐本
卷别卷五反切梗尤反頁碼第189頁,第7行,第1字述
曲也。從口丩聲。凡句之屬,皆從句。
段注本
白话解释
句,弯曲。字形采用“口”作边旁,“丩”作声旁。所有与句相关的字,都采用“句”作边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之,中像鉤環,二側像鉤帶(《轉注釋義》,P.12),屬象形。金文作
,鉤帶上移,脫離鉤環,稍失其形。戰國文字作
,承自金文之形,將鉤帶相連。篆文
承於戰國文字之
,《說文》誤以鉤帶為「丩」字,且以之為聲符。字經隸書,體變作
,楷書沿之以定體,也就不易瞭解其原形了。以上諸形,都據具體的實象造字。在六書中屬於象形。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段注正篆
字形演变

前8.4.8(甲)

永盂(金)西周中期

師器父鼎(金)西周中期

𩰬比盨(金)西周晚期

句它盤(金)西周晚期

越王州句劍(金)戰國早期

鑄客為大句脰官鼎(金)戰國晚期

望2.50(楚)

說文‧句部

睡.日甲129(隸)秦

縱橫家書213(隸)西漢

天文雜占末.下(隸)西漢

武榮碑(隸)東漢

楷書
附检字
曲也。从口丩聲。凡句之屬皆从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