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的说文解字解释
㒳部 部 8画 U+5169
大徐本
卷别卷七下反切良奬切頁碼第250頁,第1字續丁孫
兩
二十四銖爲一兩。从一;㒳,平分,亦聲。
附注朱芳圃《殷周文字釋叢》:「兩,即一、㒳之合文,結構與一、白為百相同。《廣雅・釋詁》:『兩,二也。』此本義也。」
小徐本
段注本
卷别卷七下反切良奬切古音第十部頁碼第1416頁,第1字許惟賢第620頁,第2字
二十四銖爲一兩。
段注一字衍。《禾部》曰:十二粟爲一分。十二分爲一銖。《律曆志》曰:衡權本起於黃鍾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之爲兩。二十四銖爲兩。按兩者,㒳黃鍾之重。故从㒳也。
从一㒳。
段注會意。
㒳,
段注逗。
平分也。
段注㒳小徐作兩。誤。今正。也字今增。此說从㒳之意。
㒳亦聲。
段注良奬切。十部。
白话解释
两,重量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字形以“一”为字根;,表示平分,也是声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沒有兩字。西周早期金文開始出現,並在「」字的上方增加「一」寫作「兩」,所以古文字的「
、兩」都是一個字,到《說文》才分成二個字。戰國文字「
」在中間豎筆又增加兩橫裝飾。篆文字形延續西周金文、秦系文字的寫法。在六書中屬於象形。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段注正篆
字形演变

臣女大方鼎(金)西周早期

欮簋(金)西周早期

㒼簋(金)西周中期

圅皇父盤(金)西周晚期

圅皇父鼎(金)西周晚期

兆域圖銅版(金)戰國晚期

包2.111(楚)

包2.115(楚)

上(1).孔.13(楚)

信2.02(楚)

曾98(楚)

說文‧㒳部

睡虎地簡23.3(隸)秦

老子甲94(隸)西漢

居延簡甲274(隸)西漢

滿城漢墓銅壺(隸)西漢

武威醫簡86甲(隸)東漢

郙閣頌(隸)東漢

西狹頌(隸)東漢

楷書
附检字
二十四銖爲一兩。从一;㒳,平分,亦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