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的说文解字解释
傅
fù人部 部 12画 U+5085
大徐本
小徐本
卷别卷十五反切弗孺反頁碼第670頁,第3行,第3字述
相也。從人尃聲。
段注本
卷别卷八上反切方遇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1487頁,第3字許惟賢第653頁,第4字
相也。
段注《左傳》。鄭伯傅王。注曰:傅,相也。賈子曰:傅,傅之德義。古假爲敷字。如禹敷土,亦作禹傅土是也。亦爲今之附近字。如凡言附箸是也。
从人。尃聲。
段注方遇切。五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古引申為附,其實傅訓相,相又訓兩人切近,故可引申為附。聲轉為把(訓附,平聲),猶輔聲轉為巴,匍聲轉為扒。
太傅(先生),漢有傅婢(亦女先生)。附近之附可作傅。
相也。古引申為附字用,因傅訓相,相又訓兩人切近,故可引申訓坿。聲轉為巴(訓坿),猶輔聲轉為巴、匍聲轉為扒。《漢書》「傅婢」。
相也。古引申為附,其實傅訓相,相又訓兩人切近,故可引申為附。聲轉為八(訓附),猶輔聲轉為巴、[匍]聲轉為扒。漢「傅婢」,婢之年老者,專教人讀書。
白话解释
傅,辅佐。字形采用“人”作边旁,采用“尃”作声旁。
字形解说
金文作,從人從「
」,下體從又,又、寸同義,乃「尃」的古體。從人,示其身分。從尃,聲符,注明音讀,兼表義。尃,本義為分布,引申有傳達、擴大之義。會二字得輔助、教導之義。戰國文字承之,從尃。篆文承之,亦從尃。隸書承自篆文,所從「尃」略有變形。楷書承自篆文而定體。在六書屬於形聲兼會意。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段注正篆
字形演变

中山王昔鼎(金)戰國晚期

說文‧人部

睡虎地簡12.53(隸)秦

天文雜占末.下(隸)西漢

漢印徵西漢

武威醫簡87甲(隸)東漢

孔宙碑(隸)東漢

楷書
附检字
相也。从人尃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