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薪尝胆的意思
卧薪尝胆的意思解释
薪:柴草。睡在柴草上;经常尝一尝苦胆。比喻刻苦激励自身;坚定报仇雪耻的意志。
例句中国足球要想冲出亚洲,必须卧薪尝胆,刻苦训练。
正音“尝”,不能读作“cáng”。
辨形“薪”,不能写作“新”。
辨析卧薪尝胆和“发愤图强”都有决心奋斗;谋求富强的意思。但卧薪尝胆含有刻苦自励的意思;它形象而典雅;而“发愤图强”只是浅显的陈说。
谜语勾践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典故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战争。越国被吴国打败,越国勾践被夫差俘虏。后来,吴王夫差释放了勾践,让他回到了越国国都会稽。勾践在坐卧的地方吊了个苦胆,夜里躺在柴草上,面对苦胆。每天吃饭时都尝尝苦胆。总扪心自责:你忘了会稽大败之辱吗?就这样勾践跟同甘共苦共同命运,经过十年发展生产,积聚力量,又经过十年练兵,终于在公元前473年打败夫差,灭掉了吴国。
卧薪尝胆的词典解释
词语解释
卧薪尝胆[ wò xīn cháng dǎn ]
⒈ 身卧于柴薪,口尝着苦胆。比喻发奋磨砺,时刻不忘雪耻。
例此臣子痛心切骨,卧薪尝胆,宜思所以报也。——《宋史·胡宏传》
越勾践卧薪尝胆欲报吴。——《吴越春秋》
英stoop to conquer; firm resolve in danger to wipe out a national humiliation;
引证解释
⒈ 春秋 时, 越王 勾践 战败,为 吴 所执,既放还,欲报 吴 仇,苦身焦思,置胆于坐,饮食尝之,欲以不忘 会稽 败辱之耻。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卧薪事不知所出。后用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不敢安逸之典。
引宋 苏轼 《拟孙权答曹操书》:“僕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嘆功名之不立。”
《宋史·胡寅传》:“太上皇劫制於强敌,生往死归,此臣子痛心切骨,卧薪尝胆,宜思所以为报也。”
明 张凤翼 《灌园记·齐王拒谏》:“他那里卧薪尝胆勤修政,我这里宴安鴆毒不思省,兵马临城待怎生?”
《胭脂血弹词》第七回:“我则是,济河焚舟求雪耻,你须将,卧薪尝胆励君王。”
李大钊 《国民之薪胆》:“其外交黑幕之风云,以錮封於秘密之键,无从窥其奥藴,即此已足为吾民未来二十年卧薪尝胆之资。”
国语辞典
卧薪尝胆[ wò xīn cháng dǎn ]
⒈ 越王句践战败后以柴草卧铺,并经常舔尝苦胆,以时时警惕自己不忘所受苦难的故事。见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也作「悬胆」、「尝胆」、「尝胆卧薪」。
引《史记·卷四一·越王句践世家》。后用以比喻刻苦自励。《宋史·卷四三五·儒林传五·胡安国传》:「太上皇帝劫制于彊敌,生往死归,此臣子痛心切骨,卧薪尝胆,宜思所以必报也。」
近动心忍性 生聚教训 忍辱负重
卧薪尝胆造句
1.基本上每个人都是发愤图强、宵衣旰食,卧薪尝胆。
2.只有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
3.想想当年的勾践,忍气吞声,为了自己的国家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直至打败吴国,还有惟贤惟德,独占一方的刘备,曾经三顾茅庐请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不辞幸苦,他们多么伟大!
4.在报仇雪耻前,我决定先过卧薪尝胆的生活。
5.在报仇雪耻前,我决定先过卧薪尝胆的生活。
6.我们要学习古人卧薪尝胆的精神,发愤图强,振兴中华。
7.这种心不旁骛,悬梁刺股,卧薪尝胆的进取精神,就是一般男子也是很难做到的啊。
8.卓钢受命于危难之时,出任北药集团总经理兼北药总厂厂长,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带领职工奋力拼搏,卧薪尝胆,背水一战,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扭亏为盈。
9.王选卧薪尝胆十多年,从研制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到缔造一流的企业集团,一身二任,取得了常人难以企及的辉煌成就。
10.做为学生要想出类拔萃,要想考入理想大学,必须有卧薪尝胆的刻苦精神,才能梦想成真。
卧薪尝胆的翻译
- stoop to conquer
- спать на хворосте и пить жёлчь
- 臥薪嘗胆(がしんしょうたん)。目的(もくてき)を成(な)し遂(と)げるために,艱難辛苦(かんなしんく)すること
- sich die Demütigung der eigenen Nation immer wieder bewuβt machen
- couver sa vengean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