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的说文解字解释
鼎
dǐng鼎部 部 12画 U+9F0E
大徐本
卷别卷七上反切都挺切頁碼第226頁,第9字續丁孫
鼎
異體𪔂、鼑
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荆山之下,入山林川澤,螭魅蝄蜽,莫能逢之,以協承天休。《易》卦:巽木於下者爲鼎,象析木以炊也。籒文以鼎爲貞字。凡鼎之屬皆从鼎。
附注馬衡《中國金石學概要上》:「鼎本象形字。象三足兩耳碩腹之形。其後漸趨整齊,最後乃成小篆之鼎。許氏引《易》以解字形,『象析木以炊』,求之六書,轉不可通。」
小徐本
卷别卷十三反切顛茗反頁碼第578頁,第1行,第1字述
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寳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荊山之下,入山林川澤,螭魅蛧蜽莫能逢之。以協承天休。《易》卦,巽木於下者爲鼎,象析木以炊鼎也。從貞省聲。古文以貞爲鼎,籒文以鼎爲貞。凡鼎之屬,皆從鼎。
鍇注臣鍇按:《周易》巽下離上爲鼎,巽木也。《彖》曰「鼎以木巽火烹飪也。」《春秋左傳》曰:「鑄鼎使民知神姦,然後不逢不若也。」
段注本
卷别卷七上反切都挺切古音第十一部頁碼第1273頁,第2字許惟賢第558頁,第2字
三足㒳耳。和五味之寶器也。
段注三足㒳耳謂器形。非謂字形也。《九家易》曰:鼎三足以象三台也。易曰:鼎黃耳。和當作盉。許亦從俗通用。
象析木㠯炊。
段注巳下次第依《韵會》所據小徐本訂。片者,判木也。反片爲爿。一木析爲二之形。炊鼎必用薪。故像之。唐張氏參誤會三足㒳耳爲字形。乃高析木之㒳旁爲耳。唐人皆作鼎。非也。唐氏玄度旣辨之矣。
貞省聲。
段注大徐本無。無此三字則上體未說。此謂上體目者貞省聲也。或曰離爲目。㢲爲木。鼎卦上離下㢲。何不以此說字乎。曰言易卦之取象則可。若六書之會意。必使二字相合成文。如人言,止戈是。目與木不相合也。故釋下體爲象形。上體爲諧聲。古叚鼎爲丁。如《賈誼傳・春秋》鼎盛,《匡衡傳》匡鼎來皆是。鼎之言當也。正也。都挺切。十一部。
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荆山之下。入山林川澤者。
段注此字依《韵會》補。
离魅蛧蜽莫能逢之。㠯協承天休。
段注离俗用螭。依《禸部》則當作离。此用宣三年《左傳》王孫滿說。傳不言鑄鼎荆山之下。《尙書》古文疏證云:陜西同州朝邑縣西南三十二里有懷德城。漢縣也。《漢志》左馮翊褱德下曰:《禹貢》北條荆山在南。皇甫謐《帝王世紀》。禹鑄鼎於荆山。在馮翊懷德之南。山下有荆渠。酈氏《水經注》。懷德縣故城在渭水之北。沙苑之南。《禹貢》北條荆山在南。山下有荆渠。卽夏后鑄九鼎處也。
易卦㢲木於下者爲鼎。
段注此引易證下體象析木之意。與㬜下引易證从日一例。
古文㠯貝爲鼎。籒文㠯鼎爲貝。
段注二貝字小徐皆作貞。郭忠恕《佩觿》云:古文以貞爲鼎。籒文以鼎爲則。亦誤。今正。京房說貞字鼎聲。此古文以貝爲鼎之證也。許說𠟭𪔅䨶𪔈者,籒文之則員霣妘字。此籒文以鼎爲貝之證也。
凡鼎之屬皆从鼎。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爾雅》丁訓當;「山河我二人共貞」(當也);鼎,「天子春秋鼎盛」,此三字皆「當」之借。今「頂(挺同義)上去」即當字,其音尚同鼎。
白话解释
鼎:三根立腿,两只提耳,是用来调和各种味料的宝器。古昔朝代的夏禹,收集中华九州之长贡献的金属,在荆山山下铸鼎。进入山林、江河、湖泽,其间的螭魅蝄蜽,没有什么能遇见他,他凭借铸鼎和谐地接受苍天的恩赐。《易经》的卦象,用“木”进入火下, 是鼎卦。像剖开木头用以烧火煮饭。籀文中的“鼎”字借用的是“贞”字。所有与鼎相关的字,都采用“鼎”作边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之、
,都上像器之二耳;中像其容,或有飾畫,或無飾畫;下像有飾物的三腳省作二腳,正像鼎的樣子。金文三例,和甲文之形大同小異,一、二例則鼎之三腳俱見。戰國文字之
,省了鼎之二耳,而三腳全見。篆文
以二腳呈現,並省二耳,然不影響其音、義。隸書
、
都承自篆文之形,少有差異,楷書鼎則貼近篆文字形以及隸書第二例。以上諸形,都據具體的實象造字。在六書中屬於象形。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段注正篆
字形演变

續5.16.4(甲)

甲2851(甲)

後1.6.4(甲)

京都99(甲)

甲3575(甲)

佚495(甲)

鐵202.4(甲)

乙9085反(甲)

鼎方彝(金)商代晚期

鼎父己尊(金)商代晚期或西周早期

鼎父辛爵(金)商代晚期或西周早期

作父己鼎(金)西周早期

鼎簋(金)西周早期

作冊大方鼎(金)西周早期

冉土方鼎(金)西周早期

伯旅鼎(金)西周早期

中斿父鼎(金)西周早期

非廾𢼄鼎(金)西周中期

㠱侯弟鼎(金)西周晚期

史盄父鼎(金)西周晚期

芮公鼎(金)西周晚期或春秋早期

芮子仲□鼎(金)西周晚期或春秋早期

鼄訧鼎(金)春秋早期

𧽙亥鼎(金)春秋中期

洹子孟姜壺(金)春秋晚期

哀成叔鼎(金)春秋晚期

君夫人鼎(金)戰國

右廩公鼎(金)戰國

包2.254(楚)

信2.014(楚)

望2.54(楚)

包2.265(楚)

說文‧鼎部

老子甲後428(隸)西漢

武威簡.有司3(隸)西漢

鼎胡延壽瓦當(隸)西漢

熹.易.鼎(隸)東漢

吳寶鼎甎(隸)孫吳

楷書
附检字
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荆山之下,入山林川澤,螭魅蝄蜽,莫能逢之,以協承天休。《易》卦:巽木於下者爲鼎,象析木以炊也。籀文以鼎爲貞字。凡鼎之屬皆从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