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的说文解字解释
盾
dùn盾部 部 9画 U+76FE
大徐本
卷别卷四上反切食問切頁碼第108頁,第6字續丁孫
盾
瞂也。所以扞身蔽目。象形。凡盾之屬皆从盾。
附注孔廣居疑疑:「𠂆象盾之側是形,十象盾之握,即所謂𡐠也。盾之用,窺𢿪之至而禦之……目象盾之用,兼形與意而成文也。」
附注《說文新證》:「甲骨文象盾。殷、西周早期金文與甲文象形字相同。師𬀈簋字以『目』代表人,右旁象盾側面形,《說文》小篆所承即為此形。𰒦簋从盾之初文,豚聲。」
小徐本
段注本
白话解释
盾,盾牌。是用来挡护身体、蔽护头部的防护武器。字形像盾牌的形状。所有与盾相关的字,都采用“盾”作边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或作「」、「
」,像抵禦刀箭、護身蔽體的器具,據具體的實像造字。金文「
」、「
」構形與之同意。甲骨文又或作「
」,像虎賁之士執盾形。以將士於戰場殺敵,強調勇猛威武,故以虎形代表勇士。金文又作「
」,從「目」,代表人,右上之「
」則像盾側面形。戰國文字仍舊從目,而將盾形改作「
」,外像側視的盾面,內像握把,為篆文、隸書及楷書字形之所本。在六書中,甲骨文「
」、「
」及金文「
」、「
」,屬於象形,其餘字形屬於合體象形。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段注正篆
字形演变

甲3113(甲)

粹1288(甲)

林2.24.6(甲)

庫993(甲)

秉冊毌父乙簋(金)商代晚期

秉毌父乙爵(金)商代晚期

秉毌簋(金)商代晚期

秉毌丁卣(金)商代晚期

毌得觚(金)商代晚期

聑秉毌鼎(金)商代晚期

毌𠇦父乙方罍(金)商代晚期或西周早期

毌𠇦父乙爵(金)商代晚期或西周早期

小臣宅簋(金)西周早期

戈冬簋(金)西周中期

五年師史簋(金)西周晚期

說文‧盾部

睡虎地簡23.3(隸)秦

熹.春秋.文十四年(隸)東漢

楷書
附检字
瞂也。所以扞身蔽目。象形。凡盾之屬皆从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