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徐本
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一反切息米反頁碼第916頁,第7行,第2字述
滌也。從水西聲。古文以爲洒埽字。
段注本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先禮切古音第十三部頁碼第2250頁,第2字許惟賢第979頁,第6字
滌也。
段注下文云沬,洒面也。浴,洒身也。澡,洒手也。洗,洒足也。今人假洗爲洒。非古字。按古有假洒爲峻陗之峻者。如詩新臺有洒。《爾雅》望厓洒而高岸。夷上洒下漘。《毛詩》洒,高峻也。
从水。㢴聲。
段注先禮切。按西聲當在古音十三部。
古文㠯爲灑埽字。
段注各本奪㠯字。今依全書通例補。凡言某字古文以爲某字者,皆謂古文假借字也。洒灑本殊義而雙聲。故相假借。凡假借多曡韵,或雙聲也。《毛詩》洒埽四見。傳云:洒,灑也。鄭注《周禮》隸僕,韋注《國語》皆同。皆釋假借之例。若先鄭云洒當爲灑。則以其義別而正之。以漢時所用字正古文也。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一切洒物曰洒,惟洒足曰洗。灑埽即作洒埽解亦可。汛字下云「灑也」,洒埽乃汛埽之假。
滌也。洗,洒足也。洒,通言;洗,别言。
洒指一切;洗,洗足也。二字古音同。洒、灑雙聲。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篆文。字形從水,表示與水相關;麗聲,表示聲音。在六書中屬於形聲。隸書假借字(洒見於甲文,字形從水從甾,用為地名),楷書作灑。洒之本義為洗滌,音ㄒㄧˇ(xǐ);灑的本義為灑掃,音ㄙㄚˇ(sǎ)。二字本形異義別,正體字皆收為正字。然在古代經籍中已用洒為灑掃字,大陸《簡化字總表‧第一表》將二字歸併,故規範字僅作「洒」。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段注正篆
字形演变

前2.10.3(甲)

說文‧水部

睡.日甲58背(隸)秦

楷書
附检字
滌也。从水西聲。古文爲灑埽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