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徐本
卷别卷五下反切黃外切頁碼第166頁,第7字續丁孫
會
異體㑹
合也。从亼,从曾省。曾,益也。凡會之屬皆从會。
㣛
古文會如此。
附注段玉裁注:「《禮經》:器之蓋曰會,為其上下相合也。」
附注《說文新證》:「甲骨文會字从合、𡆧聲(𡆧是𨭗的初文,象𨭗之形)。」
小徐本
段注本
白话解释
会,集合。字形采用“亼”和省略了两点的“曾”会义。“曾”表示增益。,古文写法的“会”就是这样。
字形解说
甲骨文「會」字像?之形,上像器蓋,下為器皿,中有供蒸食之箅子。從合而有,為「?」之初文。在六書中屬於象形。後以器蓋上下相合,以示會合之義,引申為會合、會同等意思,轉注為從「金」、「會」聲之「?」,以保留其本義。後來本為蒸食用器之形義既失,逐漸不為人知。金文上承甲骨構形,別有兩種異體:一作從辵、會(或從合)的「?」、「
」,用來表示會合、會同;有的則作從金、會聲的「?」,用來表示蒸食用器。戰國文字楚簡和秦〈新郪虎符〉構形已和篆文完全相同。《說文》古文從彳、合聲,則從金文而來,與魏〈三體石經〉「會」字古文無別。《說文‧會部》:「會,合也。」分析篆文構形從亼、從曾省,為異文會意。古文字上從亼,像器蓋;中
為箅子,下像器皿,器蓋上下相合,表示會合之義。在六書中屬於象形。本義為蒸食器之「?」。教育部標準字作「會」,規範字作「会」。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藤花榭本重文

段注正篆

段注重文
字形演变

合1030正(甲)

會姒鬲(金)西周晚期

𧽙亥鼎(金)春秋中期

蔡子匜(金)春秋晚期

𠫑羌鐘(金)戰國早期

帛丙11.3(楚)

郭.性.17(楚)

郭.語1.40、41(楚)

說文古文

說文‧會部

睡虎地簡21.199(隸)秦

孔宙碑(隸)東漢

史晨碑(隸)東漢

熹.春秋.僖廿八年(隸)東漢

楷書
附检字
合也。从亼,从曾省。曾,益也。凡會之屬皆从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