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说文解字 › 嗌的说文解字解释

嗌的说文解字解释

ài

口部 部 13画 U+55CC

yì,ài

口部

13画

U+55CC

伊昔切

𠍳

大徐本

卷别卷二上反切伊昔切頁碼40頁,第7

嗌咽也。从口益聲。

𠍳

𠍳籒文嗌上象口,下象頸脈理也。

附注《說文新證》:「金文从冉(髯的本字),以小圈指示咽喉的部位。戰國以下指事符號類化為『口』形,《說文》所錄古文就是繼承這種形體。」

小徐本

卷别卷三反切伊昔反頁碼123頁,第1行,第1

𠍳咽也。從口益聲。

鍇注臣鍇按:《爾雅》「麋鹿曰齸」注云:「今江東呼咽曰嗌。」

反切………頁碼123頁,第1行,第2

籒文嗌。字上象口,下象頸脈理也。

段注本

卷别卷二上反切伊昔切古音第十六部頁碼215頁,第3許惟賢95頁,第3

𠍳咽也。

段注嗌者,扼也。扼要之處也。咽嗌雙聲。《漢書》。昌邑王嗌痛。《爾雅》注云:江東名咽爲嗌。

从口。益聲。

段注伊昔切。十六部。

籒文嗌。上象口。下象頸脈理也。

段注此象形字。與亢略同。《漢・百官公卿表》曰:𠍳作朕虞。應劭曰:𠍳,伯益也。師古曰:𠍳古益字也。按此假借籒文嗌爲益。如《九歌》假借古文番爲播也。趙宋時古文《尙書》益作𠍳。此本諸《漢・表》耳。又按凡言項領頸亢胡者,自外言之。言嚨㗋噲吞咽嗌者,自內言之。故皆从口。自口而入也。

篆体字形

  • 字形演变

  • 附检字

    咽也。从口益聲。〔𠍳(䒣)〕籀文嗌上象口,下象頸脈理也。

    CopyRight ©2025 在线字典网[www.zidianzx.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说明:本网站所收集内容来自网友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