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徐本
小徐本
段注本
卷别卷七下反切目報切古音第三部頁碼第1415頁,第1字許惟賢第619頁,第5字
冡而前也。
段注冡者,覆也。引伸之有所干犯而不顧亦曰冒。如假冒,如冒白刃,如貪冒是也。《邶風》。下土是冒。傳曰:冒,覆也。此假冒爲冃也。
从冃目。
段注會意。冃目者,若無所見也。冃亦聲。目報切。古音在三部。
古文冒。
段注《汗𥳑》同。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貪冒。「侵牟萬民」之牟,乃「冒」字之借。今小兒摸冒(吾邑云「捉𧠊」)。鄧廷楨《筆記》以為《說文》有「𧠊」字,即小兒「摸𧠊」,兩人見後口中稱「𧠊」也。其實作「冒」字亦可。
白话解释
冒,蒙覆着眼睛前进。字形采用“冃、目”会义。,这是古文写法的“冒”字。
字形解说
金文的「冒」字,下邊是表示眼睛的「目」字,上邊是覆蓋的「帽子」。這頂帽子遮住了頭髮與額頭,只露出眼睛以下的部分,因此從「目」;上邊從「冃」,就是今日使用的「帽」字。金文的字形演變到戰國文字後,「冃」中間的「點」拉長成兩邊下垂的筆畫,以表達帽子旁邊下垂的綁帶,並為篆文所繼承,只不過兩邊下垂的筆畫不與中間橫畫連結,而直接形成覆蓋的「冂」字形。楷書與篆文沒有很大的差別,僅是筆畫的長短不同罷了。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藤花榭本重文

段注正篆

段注重文
字形演变

九年衛鼎(金)西周中期

包2.131(楚)

仰25.11(楚)

包2.259(楚)

說文古文

說文‧冃部

睡虎地簡18.148(隸)秦

漢印徵西漢

漢印徵西漢

耿勳碑(隸)東漢

楷書
附检字
冡而前也。从冃从目。(𠕬)古文冒。




